“我到垃圾中转站看看。”傍晚,南宁市西乡塘区环卫站职工林芳娇轻快地走在衡阳路上。明亮的路灯下,往来车辆的影子瞬间闪过。
25年前林芳娇刚当上环卫工人时,她脚下的衡阳路路面狭小,路灯昏暗,而她口中的垃圾中转站,当时只有一个。
1983年,林芳娇被招工到当时的南宁市环卫处清保四队。清保四队有100多名环卫工人,主要负责北湖南路、友爱路、明秀路和北大立交桥几条主干道和周边小巷的保洁工作。在林芳娇的印象里,当时只有几条大街安装了路灯,小街小巷入夜后漆黑一片,清扫很不方便。“当时,城区的日常保洁范围只到这里。”林芳娇朝着五里亭方向,用手比划了一条线,“过了五里亭就是一大片农田水塘。只有两个队友每天搭乘公交车,到当时的广西民族学院清扫垃圾。”
林芳娇领到大扫帚和棉线手套,推着车子走街串巷。当时环卫工人的车子各式各样,有三轮车、大板车和手扶拖拉机等。工人们总带着一只手摇铃,街道两边的居民听到铃声响,就纷纷出门倒垃圾。
上世纪80年代的邕城居民大多烧蜂窝煤和生煤,林芳娇出一次工,推车里就装满了煤灰、煤渣,逢年过节还有不少包裹过烧鸡烧鸭的荷叶和捆扎猪肉的绳子。居民们对自家的什物十分珍惜,不轻易扔掉,屋前屋后的空地上大多堆满了缸缸罐罐和准备当柴火烧掉的旧家具。
装满一车垃圾后,林芳娇要把车子骑到现在的友爱广场旁的垃圾站,而垃圾都堆放在一个大平台上。
1994年,南宁市开始实施全天保洁措施,并给环卫工人统一配备了工作服,有鲜艳的橙色和两道反光条,这让林芳娇相当满意:“以前都穿自家衣服上班,标识不明显,很不安全。”
慢慢地,林芳娇发现南宁市的新街道多了起来,旧街道也不断拓宽。大多数街道装上了明亮的路灯,每隔一段距离就配有一个垃圾箱。环卫工人早就越过了五里亭这条“界线”,将日常保洁范围扩大了数倍。目前,林芳娇所在的西乡塘区环卫站负责50多条主干道的清扫工作,是25年前的10倍。环卫工人的数量也增加到2000多人,并随着新道路的开通而不断增加人手。林芳娇说,几年前心圩路开通后,环卫站就招募了100多名工人。
林芳娇仍然忙碌。她的清洁车早已换成统一的车型,每次上班都能装好几车垃圾。车子里的垃圾也变得五花八门:荷叶不见踪影,煤渣渐渐少了,泡沫饭盒、塑料袋、饮料软包装大大增加,甚至有旧电器和旧家具。“常常有人扔掉一整套旧沙发,要好几个环卫工人才能抬走。”林芳娇说,许多旧家具还能用,主人仍然爽快地丢弃了,“生活好啦,大家也没那么心疼旧东西了”。
让林芳娇更开心的是,她多了一些工作得力的“机械同事”,减轻了劳动强度。环卫站配备了几辆清扫车,车“肚子”下方有圆盘状的扫帚,车辆慢慢驶过快车道,路面就清扫干净了。西乡塘辖区内的垃圾中转站增加至15个,环卫工人只需把垃圾倒在压缩机里,剩下的工作就由这个大机器来完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龚文颖 莫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