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枥 本报记者 王向华
新郎官穿着军便的时髦结婚照,1982年在嘉陵江上拉纤的纤夫,背着背篼在老码头拾级而上的人们……这些记录历史岁月的影像,并没有随岁月的流失而散失,至今仍珍藏在南部县农村信用社职工、县摄影家协会秘书长蒲炜家的书房里。
6日,记者寻访到了蒲炜的家,听蒲炜讲述那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老照片全放在这里。”穿过客厅,蒲炜将记者带到了书房。这是一间10多平方米的屋子,窗明几净,屋子里堆放着一个一个的纸箱,里面放满了影集和牛皮纸信封。一些信封的边角已经破损,黑白照片从信封口露出了残卷的边缘。在进门的角落里,摆放着一台电脑与一台扫描仪。“这是我特意买的,花了1000多元,准备把老照片扫描后存放进电脑里。”
“这都是我岳父留下的。”蒲炜告诉记者,他岳父叫李本固,生前是南部县文化馆干部,曾担任南部县第一届摄影家协会主席。他离开人世时,留下了这10万余张老照片,大多是1978年至1994年间拍摄的,其中有80%是黑白照片。
蒲炜顺手抽出一叠照片给记者:“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南部县城是这个样子。”记者发现,过去南部县城的建筑多为四合院,房屋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除了南部县东、南、西、北四条主街道有瓦房外,其余的地方都是庄稼地与菜园子。南部县现在最繁华、年交易额超过亿元的商业步行街那时还是稻田,南部县红岩子电站、红岩子广场那时还是荒滩与码头。
“你看,这是过去的纤夫道。”蒲炜指着一张拍摄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老照片说,如今南部县城的滨江路就是当年的纤夫道。30年前,纤夫道是南部县北上广元、南下南充的一条重要通道,常年在这里劳作的纤夫超过100人。纤夫留给南部人的,是出门难、运输难的记忆。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南部县嘉陵江大桥的修建,嘉陵江边的纤夫消失了。亮丽的滨江路取代了纤夫道,每天早上,嘉陵江边,上千名老人来这里唱歌跳舞,或提笼架鸟游走;每天下午,滨江路上游人如织,南部县的名小吃汇聚这里,路边的宽阔地带摆满了桌椅,上万居民在露天坝里一边欣赏嘉陵江边的风景,一边喝茶聊天,十分惬意。入夜,滨江路上灯火辉煌,停在路边的各种车辆像在搞车展似,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10万张照片记录了南部县的变迁,非常珍贵。“南部县修建红岩子电站以及改造滨江大道时,曾经参阅了这些老照片,最终根据老照片确定了电站位置和滨江大道的改造方案。”蒲炜告诉记者,曾有人打算出10万元买走,他都没有答应。
由于时间久了,一些老照片已发黄或出现斑点。为了保护好这些照片,今年初,他专门买了台扫描仪扫描那些照片。“扫描照片太花时间了”,蒲炜说,他一天最多能扫描修整10来张,有时要干到凌晨2点。在蒲炜看来,这虽然是一件苦差事,但是他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