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8日电 香港《大公报》11月28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报告文学》的版面费丑闻只是表面现象,是政策不完善和管理不到位形成的漏洞给了他们局部垄断资源的空子和机会,他们大胆地放纵自己非法牟利,全然不顾学术和知识尊严。
这样下去,恐怕曾经名声遐迩的《报告文学》将变成一个档次极低的“文学站街女”。
文章摘录如下:
国家级刊物《报告文学》近日被揭露公开卖稿,一般2万字稿件要3万块钱。如果要杂志社派记者来写,就要多付五千元稿酬。
对于一些文学刊物和学术刊物,“卖版面”恐怕早已不是“丑闻”了,而是一个比较畅通无阻的“潜规则”。稍涉此圈的人,恐怕都曾像笔者一样,或多或少地领教过这种“潜规则”。
《报告文学》对部分文章收取版面费,其实也是“潜规则”的一种。它之所以敢于明目张胆地从事明令禁止的“版面费”交易,正在于它手中掌握着一定的垄断资源。“准垄断”地位的形成不仅在于它以前聚敛的显赫名声,更在于它的“级别”(国家级)。
一些热衷于“政绩”和“形象”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想在“国家级刊物”上露露脸,而且这样的消费单位(个人)想必是不少的,所以他们才可以给《报告文学》形成一个买方市场。于是刊物手中没有市场价值的文化资源就可以转化成可以出售的资本商品了。说白了,版面费就是需要“形象”的消费者向《报告文学》购买其掌握的文化资源的交易额。
《报告文学》的版面费丑闻只是表面现象,是政策不完善和管理不到位形成的漏洞给了他们局部垄断资源的空子和机会,他们大胆地放纵自己非法牟利,全然不顾学术和知识尊严。这样下去,恐怕曾经名声遐迩的《报告文学》将变成一个档次极低的“文学站街女”。(孟隋)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