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第一次发现恐龙化石 1964年,发现化石的人叫唐昌绩,时年36岁,是新宁镇桥亭村老山沟农民。11月26日,记者沐浴着清晨的第一抹阳光,专程驱车前往老山沟,探访已经八旬高龄的恐龙化石发掘者。
唐昌绩告诉记者,44年前,他在自己家的耕地上发现了一块像脊椎骨的石头,觉得有些奇怪,然后又紧接着在周边找到了很多类似的石头,由于堂兄唐昌俊是重庆大学地质系的学生,唐昌绩在重庆大学见过化石,经过辨认,认定该石头系动物化石,便给北京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去了封信。
没过多久,研究所回信过来,让他寄标本过去。后来,研究所专家根据唐昌绩寄去的标本将其鉴定为恐龙化石,并希望他保护好现场,将散布在地表的化石收集起来妥善保存。1969年9月,北京科学院委托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前来采掘,成都地质学院派出了何信禄、林文球两位地质专家组成的发掘小组前来进行实地考察。第二年,他们再次来到开江作进一步的发掘。开江发现恐龙化石!这一消息不胫而走,立即成了当地的热门话题,人们相互奔走呼告,一时整个开江炸开了锅。
化石清理出来后,在开江县城展览了一个多月,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人山人海。展览结束之后,化石被运往成都。而唐昌绩,这位朴实的开江农民,为了保护好这具完整的化石,从发现到发掘,他已守护现场达5年之久。
开江人所关注的开江恐龙,采掘时忙活了一阵,展览时热闹了一阵,随着“龙骨”很快被运走,再也见不着,人们对恐龙的神秘感和好奇心也慢慢冷却下来。但40多年过去了,开江恐龙化石到底去了哪里呢?人们似乎已将这件事渐渐淡忘。而今年7月12日,《成都商报》等主流媒体以“开江恐龙”为题,报道了经过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人员辛勤工作,开江恐龙化石骨架已在该校博物馆内安装完毕,并向观众开放的消息,又才勾起了人们对开江恐龙的回忆。为了纪念英年早逝的林文球教授在对开江恐龙发掘研究中所做的大量贡献,后将其定名为“林氏开江龙”。只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两个多月,开江再次发现了恐龙化石群。
“二普”再次发现多处化石 地质学把地质年代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三叠纪之后的侏罗纪中、晚期及白垩纪早期,距今大约7000万年以前,以侏罗纪晚期为最盛。开江发现的恐龙群与自贡恐龙群一样,都是最盛时期的地球主人。
据开江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崇顺介绍,其实在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开江就在老三沟周边直线距离仅3公里左右的新宁镇南门陡梯子、三里桥村、讲治镇双飞村等地分别发现了恐龙化石。为此,记者找到了“二普”时负责普安片区文物普查的负责人、现已经在开江县城乡综合治理办公室供职的孙仁抡。
孙仁抡告诉记者,在“二普”时,他所带的文物普查组在下村时,偶然在新宁镇三里桥村一社看见几位村民抬的石头与一般的石头有所不同,经过仔细观察,从石头的质地、颜色等分析,判断该石系恐龙化石,便责令村民立即停工,并保护好现场,采集回10余件标本。
无独有偶,当他们在1964年第一次发现恐龙化石的老山沟地带普查时,在距离上次发现化石仅几百米的地方,再次发现恐龙化石。此后短短两个月内,开江县文物普查组又分别在宝塔坝文家梁村、天师乡白果村、灵岩乡汾水岭村、讲治镇双飞村等多处发现恐龙化石。这些化石均为单具,多散布于地表1米以下紫红色页岩体内,部分因为多年流水冲刷,裸露于地表,受到少许风化;有的已被人为扰乱。其中宝塔坝文家梁村河边发现的恐龙化石和讲治镇双飞村发现的恐龙化石保存较为完整。
一县之内,同时发现这么多单具恐龙化石,相关专家推断,在开江县境内,或许还潜藏着大量的恐龙化石。而这一推断,在今年9月得到了印证。(本网热线0818-2373605)
律师点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的保护。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私自发掘。出土的文物除需要研究的以外,由指定的单位保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发现文物隐匿不报,故意破坏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不上交国家的,由公安部门给予警告或者罚款行政处罚,并追缴其非法所得的文物;开江新宁镇桥亭村境内发现的恐龙化石属于国家保护的文物,周围部分居民近日掀起了一股“抢宝热”,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应该立即停止,村民私自已经挖掘到化石应该立即上交有关部门(公安管理部门或文物管理部门)并树立醒目标志。建议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按规定立即划定该片区为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立即进行抢救性挖掘,现在技术不能挖掘的应该立即予以抢救性保护,待今后文物挖掘技术成熟时再行挖掘。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和政府应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同时,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在当地加大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在当地形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气氛。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