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鹭岛,阳光明媚。11月28日,是首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举办的第二天。记者来到总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厦门文化艺术中心。这时,主展馆内早已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台北县馆一展厅围着许多人,记者上前一瞧,原来是一位参展商正在表演他的绝活:只见他铁锤当画笔,剪刀当调色盘,铁钉当笔触,铁片当色料,将易拉罐、奶粉罐、饼干盒等彩色印刷容器裁剪成大小色块,利用铁皮上的颜色进行组合,再用铁钉一一钉牢,渐渐地,一幅独特的“金属马赛克”钉画就出现在了观赏者的面前。
这位来自台北的参展商叫胡达华,今年已70高龄。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对老家房子的一次重建装修,当时,家里的许多墙面要布置,起初饰以父亲的书法作品,后发现作品易受潮损坏,从事五金行业的胡达华灵机一动,改用以五金零件如镙丝、铁丝、铁钉等钉在木板上作画,无意中发明了“钉画”。胡达华希望再花两三年时间完成自己的系列作品,到时来到大陆“发展”。
在金门展厅,记者见到了多次来厦门参加各类展销会的浯州陶艺公司总经理黄金郎先生。看见购买陶艺品的市民排成了队,他乐得合不拢嘴。黄先生随手从货架上拿下一尊风铃陶艺品,指着上面青一色的纹理说,这些都是用琉璃材料与传统材料结合而成的。他说,在文化产业上,台湾有些方面走在了祖国大陆的前头,所两岸需要多举办这样的文化产业博览会进行交流,“亲戚嘛越走越亲,你说是不是?”
在展厅二楼,一幅长125米的“迎妈祖”木刻版画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赏。该画作者、台湾资深木刻版画雕刻师傅林智信介绍,此画创作于1993年,由693张木板雕刻而成。
“《迎妈祖》是不是首次在大陆展示?”记者问正在画展现场的林智信之子林俊贤。“是第一次。不过此前已先后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展出,计划在明年2月至10月到德国慕尼黑进行专场展览。”林俊贤开心地对记者说,举办首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为两岸文化成果交流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台,同时也给了台湾文化产业人士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主展馆外,在一字排开由红帐篷搭起的两岸各地名小吃摊位前,记者遇到了从厦门同安新店镇赶来的一对跑运输的农民夫妇,丈夫告诉记者,他听说台湾美食很出名,今天特地带上妻子前来品尝。
记者了解到,首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举办第一天,签约项目已确定69个,涉及金额人民币58.3312亿元(合同20个、金额人民币9.27165亿元,协议26个、金额人民币22.55亿元,意向23个、金额人民币26.353亿元)。虽说首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只有短短的4天会期,但影响会很长久。记者不由想起福建省一位领导在开幕式上讲的一番话: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基,文化是创造,是人类最重要的创造;文化的传承,是人类最深沉的声音;文化的影响,是人类最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