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1月30日发表文章,题目是“进行真正长期接触的理由”。文章说,在外交关系中,比美中关系更深刻、更复杂的关系几乎没有。当五角大楼在制定应对与中国的可能冲突的计划时,美国的企业正在那里投资数十亿美元,美国的消费者则在他们的衣柜、玩具箱、车库和厨房里贮存“中国制造”产品。奥巴马政府应如何处理这种微妙关系?我们向四位专家提出了这一问题。文章摘要如下。
资料图片:10月20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美国民主党前总统竞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左)在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的竞选活动造势。新华社/法新
前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帮办柯庆生:有一个领域,当选总统奥巴马不应寻求改变,那就是对中国的政策。简单地说,布什总统在美—中关系方面的策略是一大成功。
在过去8年中,华盛顿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同时,美国在中国的产品市场也显著改善,部分原因是美—中之间经常性的经济会谈。
更为重要的是,美中外交已超出解决双边问题的范围,而关注协调应对全球问题。这是两国所采取的一个重要且具创新性的步骤。
正如六方会谈美国首席谈判代表希尔最近所说,许多全球问题的解决———从朝鲜到达尔富尔———都需要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协调。
亚洲协会美中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奥维尔·谢尔:当选总统奥巴马议程中的当务之急是与胡锦涛主席举行首脑会谈,提议美中之间进行重大合作。这可能非常有利于将地球从气候灾难边缘拉回来。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地球大气继续升温,有些官员甚至想暂缓对付气候变化,而将精力完全集中于经济问题,这样做可以理解,但却极不负责。
因为美国和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没有华盛顿和北京的积极与共同的领导,全球变暖的问题就不可能解决。
前美国贸易代表卡拉·希尔斯:发展与中国的牢固关系有一个最大障碍:美国人对那个国家及其历史和挑战知之甚少。
在一些至关重要的领域,如全球经济增长、地区安全、核扩散、能源安全、粮食和产品安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大多数美国人也没有认识到美国与中国的利益是多么一致。与中国会谈并倾听中国的意见,是推进我们国家重要利益的一个途径。
布什政府发起的战略经济对话证明,共同磋商行之有效。在两年来的四次会谈中,双方的内阁官员对话取得了重要突破,例如双方同意谈判达成一项双边投资条约,以保护两国的投资者;在粮食和安全调查方面进行共同努力;以及在将生物资源转为燃料方面进行合作。
我们反复看到进行接触的有益结果,以及由对抗所造成的损害。我希望当选总统奥巴马继续与中国对话,加强合作的习惯,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编辑:刘瑞常)
希拉里对华是好是坏,众说纷纭。有人依据她丈夫、前总统克林顿时期的对华政策路线,认为她将夫唱妇随,总体是利好消息。有人则援引她在竞选总统期间攻击中国“操纵汇率”、“侵犯知识产权”和“从事工业间谍活动”等言论,认为希拉里的强硬作风或将有损中美关系。
奥巴马政府对亚洲政策的核心人物是原国务院高官杰弗里·巴德。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巴德先后担任助理国务卿帮办、国家安全会议亚洲事务负责人等职。1998年,克林顿总统对中国进行了访问而没有同时访问日韩两国,巴德很可能参与了克林顿的行程安排。
不将巴德称为"亲华派",还能称谁是"亲华派"?如果有的话,恐怕是作为国务卿候选人的希拉里。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