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她的爸爸先是逃走了,接着是她的妈妈跟着别人逃走了,为了防止她逃走,奶奶用一根别针将她的裙子和自己的裙子别在了一起,可她也还是“逃”走了—她爱上了楼上来的房客。
那么紧张和羞涩的她,仰望头顶的楼板像仰望星空里的上帝一样,她借打扫卫生的名义闯进了他的房间,近乎迷恋地照着他使用的镜子,翻着他的书,结果被他撞个正着。
爱情就这样发生了,她说:“我在自己的生活中没有安慰,没有期望,要是您想永远像现在这样爱我,那么我发誓,感激……我的爱最终将无愧于您的爱……”
房客因为莫名的原因消失了整整一年,在等待他的地点,她遇到了另外一个追求者,雪花遍野的那夜,一段新的爱情将要绽放的时刻,消失的房客面色阴郁地出现在了桥上——那个不讲道理的家伙,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书中描写的那么年轻,也没有读者想象的那么英俊,可他却那么无理地掳夺了那个叫纳斯金卡的姑娘的心。
我在一个夜晚看完这部根据《白夜》拍摄的同名电影的碟片,黑白胶片,音乐有点失真,但也因而多了点撕心裂肺的氛围。分不清是该为她终于等到老情人而高兴,还是该为她舍弃新情人(他可对她一往情深啊,虽然连她的一个亲吻也没得到过)而心痛。后来还是觉得,她的选择是对的,因为有承诺,因为有约定,更因为有一年时间的等待。
《白夜》的故事还有一个近似的版本,那就是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曾将它改编为电影,让更多中国观众知道了这样一句宣传语:“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两个小说中的女性是多么地相像啊,她们爱上的都是自己所不了解的人,她们的爱都是那么地盲目和热情,她们都在这种“低到尘埃里”的爱中,品尝到了爱情最为痛苦的滋味。
可是,谁能否认这极致的痛苦何尝又不是极致的幸福?当纳斯金卡抛掉沾满雪花的大衣奔向那个迟到的房客并且将满脸的眼泪濡湿他的脸颊的时候,当丽莎(《来信》的女主人公)15年后与那个钢琴家再次相逢,她仍然义无反顾地扑向她此生唯一真正爱过的男人的怀抱,哪怕他一如既往地逢场作戏,转瞬就将她遗忘……这样的故事,曾感动过世界上无数的读者,然而在网络时代,却遭遇到无数人的嗤之以鼻。《来信》在国内公映时就引起过争论,女主人公的爱情观,是多么不符合现代女性的实用主义要求啊。
对于这两部文学作品,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它不过是作家虚构出来的故事,借以表达对社会的看法。说得通俗一些,它也很有可能是那些感情汁液丰富的作家“意淫”的产物而已。直到阅读了伟大的心灵导师、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爱的觉醒》写的一句话,才明白纳斯金卡和丽莎为什么会那么执著地献身爱情,那句话是这么写的:“我们都有专注的对象,心有所属能带给我们大家很大的快乐。”
“心有所属”—这是我找到的目前关于爱情的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有什么能比一颗心完完整整地属于另外一个人,更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快乐?现代人不信任爱情,不相信有真爱,往往是因为在爱的过程中有太多计较,有太多交换,你爱我几分,我就回报你几分,你不爱我,我也就不爱你了。结果很多恋爱搞得像做生意一样。我们口口声声说把心给了对方,可大家都知道,那颗心还热腾腾地自己揣着呐。
我们接受了太多新的爱情观点,这些观点强行占领了我们的思维领地。文艺影视作品中的爱情常让我们热泪盈眶,那是因为对爱情依然还有很多人心存幻想,可当书页合上,电影落幕的时候,太多人的心还是孤零零地悬空着,无处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