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一家电视台电影频道,《赤壁》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以戏谑搞笑的手法把传统严谨的三国故事演绎得活泼生动,令人忍俊不禁,有一段经典台词更是让观众津津乐道:周瑜与诸葛亮初遇,发现诸葛亮大冷的天还要扇他那把羽扇,不禁问他,诸葛亮却机智地回答说:“我需要时常保持冷静。
”
一句戏言,引来哄堂大笑。然仔细想想,确也道出了实情。看看这位布衣出身的一介儒生吧,他先是以“三顾茅庐”谨慎考察了自己的主公刘备,然后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创造了无数的战争神话,也帮助刘备从一个四处逃难的落魄之士成为三分天下的蜀国之主。而这一切莫不与其始终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和谨慎清醒的头脑有关。“诸葛一生唯谨慎”,正是凭着这种“冷静”,其才得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相比之下,诸葛亮的主要对手曹操,并非智商不高、谋略不足,官渡之战就是他导演的以少胜多经典,但他缺少一种面对胜势时“冷静”的智慧。赤壁大战前虽然形势大好,但因其忘乎所以,先是听不进谋士贾诩的劝说轻躁东进,继而冷落了刘璋派来的特使张松,后在占领荆州后,竟得意地妄称“天下已定”……结果,最终被一把火烧回了北方,失去了他一生中“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
古往今来,因为决策者头脑不“冷静”作出错误决策,导致兵败亡国的事屡见不鲜。历史反复地证明,只有那些经得住诱惑和“捧杀”,能始终保持冷静头脑的人和国家,往往才能够保持持久胜势,并获得最大的收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韬光养晦、沉着应对,冷静处理“亚洲金融风暴”等带有复杂国际政治背景的事件,始终带领全国人民,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松,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正是保持了这种清醒和冷静,才抓住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换来了今天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 1 2页
由此可见,“冷静”不是懦弱,也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审时度势,不轻佻,不张狂,沉得住气。能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时刻保持冷静”,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品格修养,更是一种决定持久输赢的关键力量。尤其处在顺境、面临挑衅或面对盛言夸奖时,能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更显得难能可贵。
认清这一点,对于我们当前正确应对国内外挑战,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当前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仍保持着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国内外喝彩的、唱赞歌的也多起来了。在这种情势下,很容易使人头脑发热、盲目乐观,对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认识不足,放松对可能出现风险的警惕。因此,必须牢记胡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是发展顺利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头脑”的教导,冷静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促进国家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时刻保持冷静,对于我们部队各级党委尤其是领导干部抓部队带班子谋打赢,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也是一门亟须的“必修课”。当前,在一些单位党委和领导身上“不冷静”的现象值得关注:有的作决策凭感性,不顾长远发展只看眼前利益,觉得某个主意不错,大脑一热,一“拍脑门”就定了;有的经受不住上级和别人的夸奖,一听到表扬就忘乎所以,不注意反思不足,结果成绩事故两头冒。这些都是头脑“不清醒、不冷静”的表现。须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机遇和挑战、利益和诱惑并行而来,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心态,经常反思自己,努力锻炼科学冷静的思维,才能增强按规律办事、科学作决策的本领。
第 1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