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品牌降价促销 本土品牌纷纷涨价
牛奶涨价背后的市场博弈
三聚氰氨事件之后,外地牛奶一直都在搞降价促销,希望以低价优势挽回失去的市场。但在12月1日,贵阳两家本土乳业企业却分别下发通知,宣布他们生产的鲜奶正式涨价。
别人都在降,他们却为何要涨?记者采访发现,除了成本增加不得不涨之外,这次涨价还大有玄机。
一边在降一边在涨
市民看不懂
早在11月末,贵阳各奶点就贴出了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的调价通知。这次调价,其47个品种全部都作了调整,上调幅度在每袋2角到5角之间。“好一多”牛奶的价格调整也差不多,两家牛奶企业的牛奶价格上涨幅度平均在11%左右。
不过,记者昨日在贵阳几家超市和零售店看到,省外一些品牌牛奶却大多在搞降价促销。在盐务街一超市记者看到,有好几个外地品牌的牛奶原价卖3块多的现在只卖两块多,每盒(瓶)的价格让利在1元左右。
针对这一现象,筑城市民杜老伯说,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外地的品牌牛奶都在降价促销,但本地的鲜奶却要涨价。
他称,三聚氰氨事件之后,按照常理,这时候一般都是降价促销,以低价来吸引消费者,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更多的市民认为,作为消费者,他们更看重的是牛奶的质量,所调的这点价格,是可以接受的。
涨价的背后:
卸掉包袱谋求更大发展
“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确实是主要因素”,贵阳三联乳业公司董事长程蜀黔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整个牛奶生产的成本几乎都在上涨,特别是奶牛饲料的上涨,受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奶农。如果公司不把这个问题处理好,挫伤了奶农的积极性,后果将非常严重。
而一方面,是整个市场的物价高涨,从稳定物价、稳定市场的角度出发,本土的乳制品企业都将这种成本的增加进行内部消化,一直没有往上调价。同时,为了调动奶农的积极性,企业又将饲养奶牛增加的成本揽到了自己身上。三联乳业从2007年11月份以来,就先后5次调整了原料奶的收购价格,每公斤原料奶的收购价格共调高了0.55元,而在12月份,该公司又再次调整,每公斤原料奶提高0.2元。
程蜀黔说,也正因为如此,贵阳的奶农们在饲养成本持续在高位徘徊的情况下,却从未失去过信心,没有出现杀牛卖牛的现象,使奶源得到了保证。但也正是各项成本的增长,牛奶的销售价格与成本价格出现了倒挂,近几个月来,该公司一直都是在亏损经营。
“上调价格确实是冒风险的”,程蜀黔坦言,表面上看,在省外品牌纷纷降价促销、邻省牛奶纷纷“流”到贵州抢市场的环境下,此时调价可能会造成暂时失去一部分市场份额,但从长远来看,肯定是有利无弊的。
成本价和消费价长期倒挂,无论是对企业还是行业的发展,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如果价格不上调,企业就将面临倒闭的风险。这时候将价格重新调整后,卸掉了亏损经营的包袱,企业不但获得了生存空间,也有更多的精力去将服务、品牌、质量做得更好、更大和更优。无论是对于企业本身还是整个行业,以及消费者,都将从中受益。服务更好、质量更优,对消费者而言,消费起来更加舒心和放心,而品牌更大更强,则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自然就会加大,企业也可以谋求更大的发展。所以,最终将形成多赢的局面。
这是竞争胜利者的宣言
记者还采访了经济学专家、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曾海鹰教授。曾教授认为,本土乳业的这一轮涨价,当然有其成本上涨的原因,但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这又是一种营销策略。换言之,这是本土乳业作为竞争胜出者的一种胜利宣言。
前段时间的三聚氰氨事件,让很多国内的大品牌乳业遭遇了信任危机,但作为贵阳的本土乳业,却并未列入国家质监总局的“黑名单”,在这一轮市场检验中,本土乳业的诚信和质量,最终胜出。
而遭遇诚信危机的品牌乳业,不得不抛出降价促销这唯一的手段。尽管很多销售商都表示,他们的降价促销只是正常的市场营销手段,但在三聚氰氨事件的影响之下,这样的解释未免显得欲盖弥彰,说出来也根本没几个人相信。
同时,在这些品牌的市场份额大幅缩减之后,本身就有缺口的牛奶市场就面临着更大的空缺。根据三联乳业作的市场调查显示: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前,我省日销售液态奶94万份,其中贵阳市企业36万份;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我省日销售液态奶61万份,其中贵阳市企业42万份,市场的缺口高达33万份。
在此之前,由于品牌不及国内的品牌响亮,本土乳业一直不敢和他们竞争。即使是这次调价,也仍未达到曾经的一些大品牌的原有销售价格(不算促销价)。经过三聚氯氨事件之后,本土乳业的产品层次,无形中也得到了一次飞跃。从需求结构和质量效应来说,这次涨价不但是非常正常的行为,也很有必要。因为按照市场规律,高质量的东西,价格自然要高一些。
曾教授认为,贵阳乳业这次涨价作为市场博弈的一种手段,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并成为最终的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