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沙12月4日电(记者吴登峰 徐兴堂 张汨汨)苦瓜、丝瓜、青菜、西红柿、冬瓜……即使是在台风频发的8月,中国西沙守岛部队官兵也能每天吃上新鲜可口的瓜果蔬菜。经过几代西沙官兵的艰苦努力,西沙群岛已经从“南海戈壁”变成瓜果飘香的“人间天堂”。
西沙群岛位于南中国海中北部,地处热带,高温、高湿、高盐度、高日照,岛上只有抗风桐、羊角树等植物能够存活。守岛官兵日常食用的蔬菜瓜果,长期需要大陆补给。在台风季节补给船无法补给时,守岛官兵只能食用蔬菜罐头和维生素药片,因而备受嘴角溃烂、牙龈出血等维生素缺乏症的困扰。
为了实现蔬菜自给,30余年来守岛官兵像蚂蚁搬家一样从故乡背来泥土。西沙中建岛一名姓王的战士在休假归队时,因携带大量泥土而被禁止登车。小王急得掉下眼泪说:“我可以把其他的行李都扔掉,就是不能把土扔掉!我们驻守在西沙,岛上全部是沙,无法种菜,为了改良土壤,我们把从家里带来的土按省份集中放在一个畦里,再把写着"山东、安徽、湖南"等字样的木牌子立在畦边上,大家看到菜地就像看到自己的家乡一样亲切。”小王的执著打动了乘务员,终于破例让小王上了车。
这个故事是海军驻西沙某部政治部副主任徐长江告诉记者的。他说:“在西沙上种菜真的很不容易。灌溉用的岛水碱性很重,浇两次地土壤就板结硬化了。为了改善土壤,官兵每天深入树丛中,用手一点点地从树底下抠出腐烂的树叶子和鸟粪混合在泥土里。可即使这样,种出的菜苗也总是蔫蔫地没有精神。这种菜吃在嘴里,筋多、显老、口感差,但仍然被官兵当成餐桌上的奢侈品。”
在西沙种植蔬菜,最难的是防台风。2005年“尤特”台风让周勇终身难忘。为了防止台风对菜地的破坏,周勇和战友们冒着倾盆大雨,在菜地里固定支架、搭建防风网,可是台风过后,菜地里的蔬菜依旧被一扫而空,寸叶不留。周勇伤心地瘫坐在菜地里,眼睛直愣愣地说不出一句话。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周勇只能就着午餐肉罐头强咽下一碗米饭,第一次感受到“吃肉”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种了毁、毁了种。在西沙,官兵们在与天斗、地斗中乐观地总结出了一整套种植经验。在西沙珊瑚岛的菜地里,苦瓜高悬、黄瓜低垂,香蕉一串串地挨到地上。看着生机盎然的菜园,士官高群虎最爱把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总结出了很多在西沙种植蔬菜的技巧:“刚开始种菜时,要先把土翻起来晒一遍,再育苗浇水,等菜苗长大之后再移植;浇水要用喷壶慢慢浇,浇到位;菜苗未成年就要施肥,早上有露水滋润,白天有阳光照射,菜苗长得快……”
经过西沙官兵的不懈努力,目前旺季时西沙各岛的蔬菜自给率达到65%,淡季超过了30%。
2007年,在科技部、农业部等专家的支持下,西沙永兴岛的蔬菜种植基地实现了数字化升级,具备防台风、防日晒、防暴雨、防腐蚀功能的“四防”温室耸立在椰树环绕的空地上。温室内喷灌、电扇等设备所需的电能,全靠装在温室顶部的太阳能板提供,完全实现了零能耗、零排放;温室底下还建有蓄水池,采用循环收集的办法,将雨水储存起来浇灌蔬菜。遮阳帘幕随光线强弱自动开合,悬空喷雾装置和排风扇可自动调节温度,散热通风;台风过境时,天窗侧窗可全部关闭,能抵御14级台风。
杨学智,这位数字化温室的首位负责人,已经学会了一整套科学种植的经验。每天,他都要仔细检查了计算机屏幕上所显示的温度、紫外线强度、湿度等数据,轻点鼠标,发出指令,操控屋顶、遮阳网自动起阖。
“现在种菜,一切要看数据。就像养娃娃一样,多了少了都不成。精确化控制,目的就是让菜正常生长,这样种出的菜才爽口好吃,”杨学智说起了科技种菜经。
据悉,在今后的3年内,西沙群岛上还将扩建多座这样的数字化温室。届时,西沙官兵有望完全告别蔬菜需要依靠大陆补给的历史。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