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平民教育的探索之路江门市特色教育侧记(图)

李崴副市长(中)、李霭康局长(右)到培英初中检查开学情况

  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兴衰。未来国际社会最重要的竞争,将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而归根结底,首先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将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006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针对教育问题曾郑重提出,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都能得到教育。


  近年来,广东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成倍扩大。与此同时,在当前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以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为主要目的,平民教育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2008年7月10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进广东省江门市,探询这座曾经孕育、培养出梁启超、陈垣等众多历史名人的城市,二十几年的平民教育探索之路,在江门市经历着怎样的历程?侨人办学:助力侨乡平民教育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江门市教育局,正对着大门的墙壁上,梁启超的话语似乎余音绕梁,鞭策着每一位教育事业工作者。江门,亦称五邑,地处珠三角西翼,是粤西地区和西南各省通往珠三角和穗港澳的交通要冲,也是西江流域水路交通的重要门户。这座千年古邑历史上英才辈出,涌现出明代大儒陈白沙、近代维新领袖梁启超、现代教育家陈垣、中国航空第一人冯如、“东亚画坛第一巨擘”李铁夫、32位两院院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铸就了江门教育品牌。近年来,江门市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1.3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3.4%。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侨乡文化独具魅力。华人华侨兴教办学,在江门市处处可见,成为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

  1860年始,大量五邑地区的穷苦青壮年挥泪告别父母妻儿,离乡背井,前往美国、加拿大等遥远而陌生的国家闯世界——据介绍,江门市常住人口约412万,而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现已达376万,因此素有“海内一个江门,海外一个江门”之说法。正因为自小背井离乡,旅居西方文明核心地的江门侨人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更强烈希望家乡的儿孙辈能够掌握先进文化,“雄于地球”,因此,华人华侨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成为五邑地区近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海外的华人可谓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钱没力的出口献计献策。”江门台山一中校长李锦桃说道。行走在这座江门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之中,绿荫葱茏处,随处可见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教学楼、图书馆,或以华侨名字命名的建筑;而蔡元培、廖承志等社会名流的题匾,也多是当时华侨争取来的荣耀,现已成为这座百年老校的文化沉淀。在江门市,华人华侨捐资助学已经成为传统。

  据介绍,在江门市,华人华侨捐资修建起来的小学、中学几乎遍及每个乡镇,作为江门市最高学府——五邑大学,也是众多华人华侨齐心协力创办起来的。

  百年来,华人华侨在捐资支持家乡建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这些扎根于西方经济文化中心的华人华侨为家乡的思想文化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促使中西方文明在此高度融合。同时,华人华侨以极大的热忱,将教育的触角延伸到乡镇的每一个角落。这其实也源于江门的古老传统,在江门恩平有个“歇马村”的地方,近千年来,以“宁可用笔筒量米,”也要教子读书”的精神,仅歇马一条村历代就出了280多位举人。这说明江门的教育在发展初期,不以一种“富人专利”的形式出现,而让大部分平民——适学儿童都获得了教育的机会。“当时的新会县在1988年全国第一批实现"普九",江门全市在1991年实现"普九",这既与政府重视教育分不开,但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资助学的丰功伟绩,也必须彪炳江门教育史册。”江门市教育局李霭康局长说。

  叫响中等职业教育品牌

  7月,随着中考结束,初中毕业生面临继续升学或进入社会的抉择;在江门市,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上高中,圆大学梦似乎顺理成章;而对于众多来自中低收入家庭而又未能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而言,报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成为获取一技之长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最佳选择。据了解,目前江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职中和普通高中的比例达到49:51。“中等职业教育是江门市教育事业最大的亮点。”在采访过程中,许多受访者都向记者推荐该市的中等职业教育。

  所谓职业教育,就是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专门职业技能的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途径。其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教育必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我们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江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江门推进人力资源强市建设的着力点。”江门市教育局局长李霭康如是向记者介绍。

  目前,江门市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1所,在校学生7.27万人,平均每万人口中就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177人,高出广东省平均水平49人。

  1980年,江门市第一家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成立,中职教育迅速发展,于九十年代后期达到顶峰;1998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进入调整期,期间受普通高中、大学扩招等因素影响,一度放缓;2002年,随着中央政策对职业教育的调整,江门中等职业教育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已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我市将继续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强市的优势,结合我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加快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江门市副市长李崴指出,为将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到2011年,计划将江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调整为36所,校均规模扩大为2500人左右。同时,重点发展与江门市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类、机电制造业类、商贸旅游类专业等,突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江门市已成为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市的传统职业教育强市。探究江门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可以发现,在轻工业基础雄厚的江门地区,大量的中职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80年代,江门市逐渐发展成为广东轻工业基地,迫切需要一大批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职业教育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李霭康局长告诉记者,早在1980年,江门市委就制定了《关于我市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意见》,要求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把职业教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加强统筹领导。

  随着江门市经济的蓬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迎来了腾飞的春天。据介绍,江门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到最高峰时,超过70%的初中毕业生选择报读中职,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了超过36万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而这一群技术生力军也为八九十年代江门工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江门开平市水口镇是全国知名的水暖卫浴器材生产基地,拥有近500家水暖卫浴生产企业。而多年前该地中职学校培养的一大批中职学生,如今已经撑起了卫浴镇1/3的蓝天。职业教育成为江门发展专业镇的助推器,也为全国专业镇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理念。

  来自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荷塘职中的学生,如今已主导了荷塘镇服装、电子产业;在江门市泰和电脑城,大部分的销售人员也都出自中职学校……可以说,中职的学生已经遍布江门的各个经济领域。

  江门幼儿师范学校创建25年,如今其毕业生遍布珠三角和粤西各地,其中据不完全统计,在各地当园长的江门幼师毕业生就超过4000人,为江门和珠三角地区幼儿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相反,正是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江门蓬江区曾遭遇“技术尴尬”。90年代,蓬江区一家公司从德国引进“钢带镀膜”技术,然而,设备是引进来了,但是国内技术人员却无法操作、维修、保养设备,以至于不得不每年都从德国请专人对设备进行检测维修,最后因成本过高而难以为继。

  “所以说,设备是可以引进的,但是人才特别是大量的一线生产技术人才不可以依赖引进。”江门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张天民认为,对于当地建设而言,中职学生的作用正在进一步显现。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经济商品化和社会信息服务业发展等进程加快,必将对中等技术人才形成一个庞大的需求。从总体上看,这部分人才依然存在巨大的缺口。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广东每年中级以上技术工人缺口达200万人左右。而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对于彻底解决珠三角“民工荒”、“技工荒”等难题,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东的发展,既得益于国家政策,也得益于当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李崴副市长指出,“改革开放初期,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广东蓬勃发展,全国各地农民工涌向广东珠三角地区。由于企业技术要求较低,一般的农民工只需要经过几天的简单培训,即可顺利上岗;然而,2000年以后,顺应经济发展要求,广东尤其珠三角地区开始引导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企业升级以后,大部分农民工已经无法胜任岗位的要求,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瓶颈凸显,许多企业明显有"招工难"之感,造成近年媒体热炒的"民工荒"。"民工荒"的实质应为"技工荒"。”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当时社会急需一大批精英人才,高等教育的复苏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要求。相反,国家目前急需的是一大批具备专业技能的"蓝领"人才来解决"技工荒"的难题。”张天民副书记认为,社会不仅需要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工程师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普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必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柱石。

  职业教育是更深层次的平民教育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满足普通百姓的根本需求。江门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平民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职业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直面平民的教育方式。我们之所以称职业教育为平民教育,就是因为职业教育一方面关系到广大城乡百姓的根本需求,是解决普通百姓子弟上学难、就业难、生存难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又关系到众多企业的现实需要,是解决其招工难、成本高、效率低的最佳途径。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下,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因此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难题,那就是: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怎么办?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大学教育尽管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初段,但社会、家庭需要对此耗费更多财力、物力;对于众多学习成绩中下、家庭经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走大学成材之路并非最佳选择。

  江门新会区会城镇的陈伯告诉记者,如果要供孩子上大学,家庭至少要为此多付出5到8万元。此算法尚未包含大学学习三到四年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上不起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如果直接流向社会,一是成为城市或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成为一般的体力劳动者。这两种出路,都将使他们继续游走于贫困的边缘,增加家庭与社会的负担。”李霭康局长说。

  同时,由于该年龄段的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未能成型,极易侵受社会不良风气,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重大隐患。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系统产出的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适应:目前,三大产业都急需大量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中等技术人才,尤其是工业与现代服务业。但一直以来,我们却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培养普通高中生,既未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又加剧他们的就业困难,造成教育投资的极大浪费。

  因此,当前推广中等职业教育,有着更深远的社会意义与政治意义。参加中职教育的学生毕业以后,绝大部分可以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的工作岗位,增加平民家庭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而不至于成为城乡剩余劳动力或直接流入社会成为一般的体力工人。据了解,刚刚毕业的中职毕业生往往只能拿到每月800元左右的工资,然而,一两年后,依靠技术特长,他们的工资一般可以翻一翻甚至两三翻,一部分人则被提升为组长、车间主任乃至厂长等,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2001年毕业于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的何国科先生现已是戴尔(中国)有限公司江门直销中心总经理,他坦然告诉记者,因为父母务农,怕家里承担不了兄弟二人上学的高额费用,所以初中毕业后毅然选择报读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我的心态比较积极,因为成才的路不只一条。我当时是抱着"想学一门技术"的念头报读职业学校的。”

  2005年,赖道伟毕业于江门新会机电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目前已是江门市祥骏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数控车间主任。虽然年仅22岁,赖道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更是家庭的顶梁柱。在被问及“为何选择上职业中学时”,小赖列了两大理由:客观上因为成绩不够拔尖、家庭经济又相对困难,主观上则不希望普高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

  “上高中,是为考大学做准备的。但如果没把握考上一所好大学,那不如省下几年时间,到职业学校学得一技之长,这样到哪都不怕了。”记者采访发现,小赖的想法代表了不少选择职业中学的学生的想法。

  而对企业而言,企业为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降低培训成本和管理成本,招聘一个具备专业技能的中职毕业生,显然比招聘一个不具备任何专业技能、必须经过培训的普通农民工更具实用价值。不少企业认为,在大部分岗位上,中职毕业生与大学生、农民工相比:即实用又实惠。“经过中职教育的学生,首先有专业技能,技术上可以独挡一面;其次心态好,做事踏实,不会高不成低不就。”江门市祥骏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廖辉祥告诉记者,其公司已经招聘了三十多名中职毕业生,经过两三年的锻炼,他们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力量。由于熟练工人非常难找,具有一技之长的中职毕业生就成为“抢手货”。江门市的职中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江门市技工学校、江门幼儿师范学校、江门市第一职中等学校的毕业生供需比甚至达到1:3以上。

  与此同时,谋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之一,便是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事业建设。

  “当前,广东省委省府出台《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其中,要促进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提高劳动者技能就成为当务之急。”李霭康局长认为,推进中职教育必将是落实“双转移”的重要举措,中职毕业生也必将成为推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中职教育的发展将大大减少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提高社会和谐度。

  中职学校将初中毕业生吸收进来以后,通过三年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综合素质教育,有助于他们顺利地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正是由于职业教育发达,江门目前失业者、待业者比例连续多年保持在2%以下,大大保证了社会治安的稳定。

  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职业教育更直接、更深入、更广泛地面向平民百姓。在全国注目高考、注目大学的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应引人深思,也更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中职教育的意义更为深远。遭遇瓶颈平民教育求破局

  江门平民教育尽管起步早、发展快,但是,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平民教育的瓶颈凸显。在广东,教育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大量财政投入,集中了先进设备、优秀教师等软硬件资源;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农村由于投入少,师资不足,基础设施明显落后,地方发展不均衡现象显著。然而实际上,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有必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改变地方文化落后、人才匮乏的状况。

  “要改变教育不均衡的状况,必须由国家财政统筹教育。如果中央不统筹,那么教育差距将越来越大。”江门一位教育界人士认为,目前,由于教育的发展主体依赖于“以县为主”的地方财政支出,唯有国家统筹发展,才可能扭转“城市教育像欧洲,农村教育像非洲”的局面。

  而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在地方财政支出上,也同样遭遇尴尬状况。目前,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可获得每人每年1500元的经济补助。而据了解,该部分经济补助在广东珠三角一般由市县级财政拨款,也就是说,每增加一名农村学生或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就读中职学校,市县财政两年将要为此多付出3000元。这样,中等职业教育就出现了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为了减少财政支出,市县级政府往往更支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尤其多数县级政府并不热衷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以江门为例,每年江门按规定从外地招收约3000名学生,本地财政每年将为此支出几百万元(含一二年级学生)。为了避免本市财政为其他城市的学生“买单”,中等职业教育往往只招收本地生源,但也间接影响与本市以外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地区间交流合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但对于县级财政,尤其是穷县财政而言,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利用仅有的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发展生产,而不会考虑投资中职教育。所以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中职教育,如果实行中央统筹或者省里统筹,这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将扩大几倍。”该人士认为,地方政府一旦没有积极性,自然也就不会引导本地百姓改变对职业教育的看法,那么中职教育就不会有前途。

  江门市教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办公室一位副主任认为:“作为教育部门,我们一方面要呼吁国家财政支持,同时也要理性思考,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出发,从劳动力素质提高的长远利益出发,呼吁地方政府不要因此忽视职业教育。”

  而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难题,则是社会上思想观念难以扭转:中职教育往往被看成是“次等教育”。普通百姓追求的是上大学,而不是当一个蓝领工人。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让孩子上高中、考大学是家庭的最大希翼;而让孩子上中职,只是无奈之举。一些家庭甚至认为,上中职不如直接进入社会打工。改变这种观念,对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来说,更为紧迫,也更为艰难。

  在采访中,表示支持儿子读职中的陈伯也掩饰不了对儿子没能上大学的一丝失望之情:“我当然是希望他能够上大学,我们家族还没出过一位大学生呢!”

  在江门市新会机电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原校长梁东明眼里,中国几千年“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禁锢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职业教育得不到社会及普通百姓的认可,甚至学生本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差。这种发展其实是畸形的。”梁东明告诉记者,反观教育发达的德国,职业学校与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均等,许多优秀的学生也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成为高层次技术工人。

  有关调查显示,在15-18岁的德国青少年中,有60%以上接受过高素质的职业训练。德国职业教育也成为国家教育政策重心,并被视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大量高素质技工成就了高品质的“德国制造”,保证德国产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社会也恰恰需要这样的高素质技工。当前百姓不重视,如果各级政府也不重视,那么职业教育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了。”李霭康局长告诉记者,从整体发展来说,江门市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相当重视。

  江门某教育界人士认为,目前国家的政策导向仍然是重点发展大学教育,发展优质高中,而基础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地位被弱化。“但是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的人口大国,中国每年都要新增几千万的劳动者,将大量资源都集中投向几百万的大学生,怎么能够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呢?”

  “尽管有困难,但我们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进入普高或中职继续深造,尽量不让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社会。”江门市教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告诉记者,目前江门市把中等职业扩大规模作为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三大战略之一,力争到2011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达9.5万,比当前增加2.2万。同时积极呼吁各级政府给予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类义务教育”待遇:政府强制性地让那些未能考上普通高中通往高等院校深造的学生,都要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接受半年到一年的职业技能培训。

  出路:打造珠三角乃至全省蓝领人才培养中心

  尽管困难重重,但江门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帷幕已经拉开。

  2002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近期,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双转移”的概念,省委书记汪洋指出:“要突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当前重点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人口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这就为江门市进一步推进中职教育提供了政策基础。在全国吹响职业教育号角的大环境下,作为传统中等职业教育强市,江门市中职教育将迎来第二个高速发展期。

  教育服务于经济,近年来江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介绍,2007年,江门GDP已经突破1000亿大关,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家投资江门,全市私营企业户数达到1.7万户;至2007年,江门市产值超30亿元的企业达8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2家;产值超100亿元的工业园区3个;产值超300亿元的产业集群3个。

  大量的企业尤其规模企业对技工人才的需求,成为江门市中职教育发展的又一契机。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目前,江门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逐渐形成“政、校、企”相结合的模式,在政府的推动下,学校与企业广泛合作,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设置专业,企业则从基金、设备、实习、就业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半工半学”、“订单式”教学模式已经大量引入中职教育。“我们鼓励有条件的职业技术学校依托企业集团、行业协会、事业单位等组建职业技术教育集团,走多元化、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李崴副市长表示。

  2006年,江门市在全国首次举办了“广东江门职业教育成果展示暨蓝领人才推介交流会”,全面展示中职学校办学成果和专业特色,通过政府平台、政策推动、政校企合作的“三政”互动合作形式,推动职业技术教育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面向企业技术人才要求、面向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增进学生、家长和企业对中职教育“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的认识。

  “在江门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江门市基础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大投入,巩固和发展我市职业教育,努力将江门市打造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蓝领人才培养中心。”李霭康局长指出,江门中职教育在找准位置之后,也必将冲破重重阻碍,为广东乃至全国的中职教育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责任编辑:张勇)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梁启超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