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上午9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网上座谈会在新华网举行。本次座谈会由中宣部宣教局主办,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光明网及中青网共同承办,邀请来自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卫生部、国家统计局的五位嘉宾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从各方面深入阐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和成功的经验。
以下是本次座谈会的部分内容实录。
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副司长张朝阳 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网友一起讨论大家关心的话题,之所以我们在这里讨论卫生问题,是因为卫生问题既是与经济发展有关,与社会稳定有关,也是我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可以这么说,卫生问题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
经过30年的努力,应该说农村卫生问题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它表现在这样几方面:第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截至2008年9月底,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729个,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达到8.14亿,参合率为91.5%。筹资额度由2003年试点的人均30块钱,在2006年提高到人均40块钱,到2008年提高到了人均100块钱。
在这里,中央政府人均是40块钱,地方政府人均是40块钱,农民拿20块钱。现在制度覆盖可以说基本覆盖,通过这个制度的建立,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就医的经济风险,这项制度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许,他们也从中确实受益。
第二,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各级政府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都给予了很大的投入,国务院批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改革规划大概有216亿资金的注入,在“十一五”期间,能够改造改善农村的卫生设施。截至2007年底,全国有县级(含县级市,下同)医院8961所,县级妇幼保健院2540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716个,县级卫生监督所2090个。有乡镇卫生院3.99万所,村卫生室61万个,已经有比较健全的卫生服务网络,使农民就近得到基本卫生医疗服务。
第三,农村卫生队伍业务素质逐步提高。通过对西部地区的定向培养,通过对现有医务人员的在岗培训,实施了城市支持农村的一些项目,比如三下乡、万名医师支持工程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他们的业务素质。另外,在稳定队伍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通过我们采取的这些措施,提高素质,稳定队伍,规范队伍,使农民得到较好的服务。
第四、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成效。一是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起,国家增加支出27亿元,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我们对艾滋病、血吸虫病等污染严重的疾病进行了一些规划,进行了有效规划,比如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政策,比如对血吸虫病人在手术方面有一些补助。
第五、农村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据统计,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由1990年的112.5/10万下降到2007年的41.3/10万。同期农村婴儿死亡率从58.0‰下降到18.6‰。农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现在已经提高到将近70岁。这些指标可以客观反映出农村卫生取得的成效。
之所以大家都关心它,因为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卫生服务,它是我们健康生产力的维护者,也是支持的载体。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很难说他能为社会服务,甚至可能还会成为需要我们大家关注的群体。所以卫生工作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
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离群众的卫生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传染性疾病和慢性传染性疾病威胁着农民的健康,特别是环境等因素,疾病的威胁依然严重。
第二,城乡发展,无论是在健康水平上还是在卫生投入方面,差距依然存在,在个别领域甚至还有所扩大。我们的卫生服务体系服务能力,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人员素质,确实还有很多提高的空间。这些都给我们提出来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下一步卫生改革应该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
十七大已经提出,到2020年人人要享有卫生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网上征求意见。我最近刚刚从美国回来,在美国大家评论这件事的时候,我觉得评价非常高,因为关乎民生这样一个议题能够公开在全国征求意见,在世界上是没有的,从这一点上反映出中央、国务院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我们改革完善的决心。我想在中央和国务院的强有力领导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包括卫生系统在内,农民的健康问题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健康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