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关于猜谜节目的报道 |
猜谜节目实为圈钱 |
“抢钱”猜谜节目蕴藏一个大谜团
用录音愚弄街坊?
本报记者 蔡霞 实习生 田臻宸
本报日前《如此猜谜节目无疑“抢钱”》的报道出街后,读者反应异常热烈,连日来倾诉“俾人揾笨”的电话络绎不绝。看来,这类名为益智实为圈钱的节目的确坑了许多街坊,有必要再睁大眼睛睇真D!
可怜打了水漂的话费
永远接不进去的电话
众声诉苦
可怜打了水漂的话费
来电诉苦街坊的遭遇如出一辙。
据曾“贡献话费”的大四学生袁袁称,她在受骗后,上网一查,发现很多网友跟她一样,也能很快猜出答案却怎么也无法接通电话。甚至有网友在不同时间不同城市,听到完全相同的节目,甚至连听众答错的内容和顺序都一样!
记者亲历
永远接不进去的电话
实情到底如何?记者决定“以身试法”一探究竟。前晚11时多,记者打开收音机,收听一个名为《智慧向前冲》的节目,节目中出的脑筋急转弯是:“十个加十个还是十个,猜猜是什么物品?”
5分钟内,有数名听众打进电话,给出的答案全部不着边际,奖金很快由1000元上涨到了4000元。记者用手机拨打了答题电话,一段电话确认及答题说明便虚耗了4分15秒,接下来才是抢线报名。耳听主持人着急了:“大家不要挂机,不准弃权!”
5分钟过去了,男主持人说:“现在导播示意我们没有人打电话过来,大好机会啊,听众朋友们!”但是记者却仍徘徊在一遍又一遍的报名中,不停地按着1号键(按1号键重新报名)。
在节目最后一分钟,一个稚嫩的童声异常平静地回答说:“是手套吧?”然后两位主持人如释重负:终于有人答对了!令人奇怪的是:谁家小孩这么晚还不睡觉,清醒地听收音呢?
最后,主持人还说:“为了保证节目公平公正,我们节目由北京方圆公证处孙建军先生公证。”此时,记者的手机里仍在温馨提示“重新报名请按1”……
内幕透视
一场彻头彻尾的独角戏
据业内人士介绍,这种“益智互动型节目”运作过程并不复杂。SP(即内容提供商)负责开发并制作竞猜节目,在电台或者电视台播出后,电信运营商为其提供一个拨打热线电话的技术平台,并代收信息费。此类节目往往以高额奖金做诱饵,以简单的脑筋急转弯或者谜语为引子,吸引听众或者观众拨打电话,从而收取高额通信费。记者在网络上各大论坛搜索,多处见到受害者对此类节目的声讨。
据某电台工作人员介绍:“这样的节目不是电台制作,都是由电台外包给外面的公司制作的。”知情者透露,承包者并不用现场主持人,录完节目后拿到电台、电视台播放,所以市民拨打热线电话时,根本不可能与主持人直接对话。节目中给出正确或者错误答案的人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托”,就连导播回拨的电话也是事先安排好的,这意味着这个节目从头到尾就是一场“独角戏”。
一个经常收听此类节目的出租车司机一语道破天机:“要是都答对了,他们还不赔死呀!”
此类节目最绝的一招是,最后必定宣称有国家正规公证处公证人员公证,这让不少市民放松了最后一道防线。
记者昨日拨通了给上述节目做公证的北京方圆公证处孙建军的电话。据对方称,半年来他只为北京某网络公司做过有奖竞猜节目的公证,该公司保证奖金是50元到100元,并且做的是公证范围很小的“保全证据公证”,即他只为公司是否派寄奖金做公证,不负责监督该节目是否有欺骗性质。
盼早设公众监督机制
■专家说法
盼早设公众监督机制
此类节目欺骗性大,又往往能巧妙规避相关部门的监管,怎么办?记者就此采访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谭天教授。谭教授表示,目前,国家广电总局虽然也有监管部门,但对这种脑筋急转弯等小游戏关注较少。“从而使其轻松逃避法律监管”。他呼吁有关部门赶紧制定相关监管和处罚措施,免得更多市民受骗。同时效仿国外设立公众监督机制,直接受理听众的投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