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犯坦白
不想让女友和异性来往
在审讯中,陈明对因怀疑女友红红与他人有染心理失衡,将女友红红殴打致死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陈明也对民警道出他对红红的怀疑不是偶然的。
一年前,陈明和比他年长7岁的红红在网吧相识,身着牛仔裙,扎着马尾辫的红红在陈明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几次相遇后,两人便互留了联系方式。
陈明闲暇时便时常给红红打电话,红红对他很关心、很宽容,而且红红工作上能吃苦、还会维吾尔族语言,陈明觉得她很了不起,于是一来二去两人的感情不断升温。
由于红红的工作需要常常出差,陈明十分不放心,既担心红红受委屈又担心红红会离开他,为此,他还和别人打过几次架。也因为这样,陈明让红红辞了工作,安心地在家陪伴他。
红红住到陈明家后,红红就很少出门,每天都是陈明去买菜、购物,红红在家收拾房子做饭,红红始终生活在陈明的视线里。两人无事时,便相互依偎着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久而久之,过着“与世隔绝”生活的红红觉得天天这样太无聊,她一个人在家时就上上网聊聊天。在网上,红红认识了几个异性网友,聊得也十分投缘,上网成了红红生活的一部分。
今年5月,陈明从外面玩完回来,见红红在做饭,他便准备上一会儿网,刚坐到电脑前,陈明就见红红的QQ在闪,强烈的好奇心让陈明偷看了红红的聊天记录,发现了一些出格的话语,就紧紧逼问女友,对方是谁,红红没有告诉他实情,逼问未果后,陈明就抄起皮带抽打红红,将其打得满身是伤,这是红红的身体第一次遭到伤害。但红红对陈明的感情很深,并没有记恨他。
不久,红红发现自己怀孕了,就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陈明。陈明听了非常高兴,两人商量好准备今年冬天等父亲把农活忙完了两人就结婚。
由于陈明不够法定结婚年龄,两人商量先把仪式办了,等陈明到了年龄再补领结婚证。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陈明偶尔会发现红红趁他不在家或睡觉的时候,偷偷跑出去打电话,陈明为此特别生气。起初,陈明只是对她责骂,但几次后,陈明发现仅仅是责骂并不能阻止红红和陌生异性在网上聊天或通电话,愤怒的陈明只要一发现红红跑出去,回来就是一阵毒打。
深入剖析
与初恋女友分手让他心理失衡
陈明在回忆作案经过时,将身上的衣服裹了又裹,忏悔的泪水不断地顺着他的面颊滑下,他甚至来不及用手擦拭。
陈明说:“如果可以,我情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回红红的重生。在看守所的这些天,我的脑子里很乱,想了很多,想父母,想自己走过的路,想昔日的朋友,唯独不敢想的就是红红。这两天我一直在想,我那么喜欢红红怎么就舍得打她,怎么会打死她,她还怀了我的孩子啊。”说到这儿,陈明给记者讲了自己的感情生活。
陈明3岁那年,父母离婚了。陈明从此便成了流浪儿,在奶奶家、姑姑家、爸爸家、朋友家轮流着住。缺乏自控能力,生性活泼好动的陈明渐渐地成了学习不好还总惹事生非的坏孩子,老师、同学、家人渐渐都对他失去了信心。
陈明说:“我那个时候真的希望有个人能管管我,能给我一个温暖的家,虽然奶奶、姑姑他们都对我很好,但毕竟不是自己家,还是感觉很生疏的。”陈明一面说一面看着天花板,嘴角扬起一丝幸福的微笑,瞬间微笑就被怒火代替。
几年前,陈明认识了自己的第一任女朋友云儿,陈明非常喜欢她,还专程把云儿带到北京的母亲家去玩。虽然云儿对他也很好,但云儿总是会想起自己的第一个男朋友,偶尔也会给第一个男朋友打打电话。
那个时候,陈明还不是很介意这一切,直到云儿和第一个男朋友复合,与他分手,陈明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对云儿这么好,为什么云儿就不能好好和他在一起。
分手后,经过了一段痛苦煎熬,陈明又认识了第二个女朋友,在交往中,这个女孩也不断地提到自己的第一个男朋友,会拿陈明和那个男孩比较,有了云儿的事之后,陈明无法接受第二个女朋友这么做,便和这个女孩分手了。
在有了两次失败的恋情后,陈明认定,男人和女人一样,不论在经历多少次爱情后,都无法忘记自己的第一个恋人。
在爱上红红后,陈明第一次有了想结婚的渴望,他认为红红能给他家的感觉,但当他知道自己不是红红第一任男朋友,心里不免有了心结。
陈明说:“我刚有了家的感觉,很害怕她和云儿一样离开我。对,就是这种恐惧让我失控了。
内心独白
渴望有个温暖的家
交代完后,陈明说:“我不怕死,我愿意用死来赎罪。我只怕不给我判死刑,我怕漫长的刑期成为我不断回忆的过程,更怕不但要受良心的谴责,还要被世人歧视。”
记者问陈明,既然不怕死为什么要逃跑去北京。陈明说:“我只想再去看妈妈一眼。”“那为什么要选择不断变换路线而不是直达呢?”面对这个问题,陈明没有回答。
陈明希望记者能告诉他的父母,他真的知道自己错了。这些年了,在他的生活中,仿佛有两个他,一个他是正直的他,能体谅父母的不易,想对父母忏悔;一个是邪恶的他,特别恨父亲让他从小就没有了温暖的家。
陈明说,他一直希望自己能有个温暖的家。如果从小有人管他,如果在他错的时候,听到的不只是责备还有开导,如果有人能和他多沟通沟通,如果有人能正确地引导他,绝对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因此,他希望那些和他的父母一样对子女失去信心的父母,能多和孩子沟通,多了解他们,正确地引导一定胜过无数次的打骂。(文中除民警外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 付宁 李婧儒 通讯员 刘振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