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沈阳日报

加速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中共沈阳市委专题调研组

  做优发展空间,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沈阳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加快全面振兴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沈北新区坚持把优化发展空间摆在突出位置,以明确功能定位为前提,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抓好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核心,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根本,以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为支撑,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保证,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成为加速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一、巨大变化

  2006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沈北新区。短短两年多时间,沈北新区就在以往基础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沈北速度”,使空间功能实现了由“北农”向“北新”(新体制、新产业、新环境、新城市)的重大转变,一跃成为东北生态环境最佳、体制机制最新、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经济指标成倍增长,综合实力实现由后进地区向先进行列跨越。2006年以来,新区发展突飞猛进,经济总量进入辽宁省县区前列,已经成为推动沈阳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增长极。地区生产总值由136亿元增加到282亿元,增长1.1倍;地方财政收入由6.6亿元增加到50亿元,增长6.6倍,一般预算收入由4亿元增加到11.7亿元,增长2倍;固定资产投资由130.6亿元增加到320亿元,增长1.5倍;实际利用外资由1.9亿美元增加到6.1亿美元,增长2.2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16亿元增加到847亿元,增长2.9倍。

  主导产业迅速壮大,产业结构实现由以传统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区以引进大项目为重点,不断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新型产业聚集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独占鳌头。累计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6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中国名牌企业和中国驰名商标企业15家,总投资287亿元,实现产值784亿元,占全市半壁江山,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光电信息产业初具规模。已迅速聚集各类光电企业21家,总投资267亿元。其中手机生产能力将达3500万部,已经成为辽宁省通信产业基地。

  创意产业异军突起。共引进大型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235亿元,规划建设总面积500万平方米的创意平台,已经成为沈阳市创意产业中心。特别是深圳华强集团,将在沈北投资200亿元建设文化科技产业园及配套项目,其中创意产业投资80亿元,重点建设三个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方特影视城)、七个基地(动漫研发、影视拍摄、创意创作、数字电影、文化产品、教育实训、游戏开发),将建成中国最大的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商贸地产业快速发展。50多家国内外知名商贸物流和地产项目进驻新区,累计开发商贸地产、星级酒店和生态住宅830万平方米,创造了一批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兼具高品质公共服务的精品楼盘,满足不同人群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城市建设全面提速,城乡面貌实现由落后农村向生态新城转变。新区将生态理念贯穿发展始终,投资100多亿元强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初步形成了“天蓝、地绿、水清、路畅、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沈阳最美丽的地方之一。总长400公里的“六纵四横”生态景观路网全面竣工通车;新增绿化面积20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率达40%,其中辉山地区绿化率达60%;完成蒲河、长河二期等水系改造工程,水面积率达8%;新区22项生态城区建设指标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率由2005年的37.5%上升至目前的67.5%。

  和谐沈北建设成果显著,居民生活实现由温饱向小康迈进。新区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构建和谐沈北,城乡居民的就业环境、教育环境、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人均收入等指标已接近全国发达县区水平。

  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和劳动力培训体系,每年免费培训1.2万人次,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

  优质教育资源集聚新区。已汇聚各类学校40多所,形成了大学城、职教城和名高中城,“双高”普九通过省级验收,构筑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成为省内教育资源最密集的地区。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引进了全国一流的盛京医院,投资6000万元改造区中心医院,高标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了以知名医院为龙头、区域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支撑、社区(村)卫生服务站(室)为基础,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2%,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补贴15亿元高质量建成150万平方米农民优惠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城市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建成了全省一流的中心敬老院。

  城乡公共设施日趋完备。高水平建设了一批供电、供水、供热、供气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成省内一流的文化艺术中心和26个大型市民广场,全面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如今的沈北新区,居民人均收入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万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农村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0%。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尽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区成立以来,已相继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特色旅游之乡、中国名优食品产业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级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中国十大农产品物流重镇、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联系点)、东北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辽宁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省最具发展潜力区、深港企业投资潜力城市等殊荣。

  二、成功做法

  沈北新区成立两年多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骄人业绩,主要得益于他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形成了一整套可资借鉴的成功做法。

  1、抓规划布局,

  以高标准规划引领新区科学发展

  明确发展方向,科学实施空间布局,是做优发展空间的前提条件。沈北新区坚持以“世界的高度、未来的眼光、现代化的标准”,充分把握自身优势,按照做优发展空间的要求,制定科学超前、先进合理的规划,凝聚开发合力,保障发展水平。

  一是科学确定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他们站在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东北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建设“东北第一生态新城”的功能定位,确立了“主动融入大经济圈、重点区域优先发展、超前打造一流环境”的工作思路,重点实施“创新、开放、生态、先导区”四大战略,全力打造创新沈北、生态沈北、文化沈北、宜居沈北、和谐沈北,决心用10年左右时间,使新区城市人口达到100万,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区县百强行列,最终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沈阳北部再造一座生态沈阳城”的目标。

  二是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他们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将全区1098平方公里土地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科学规划了城市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先导区空间,重点规划建设“一城”、“一区”。

  “一城”即南部蒲河新城,规划面积270平方公里,为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重点是建设城市,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沿沈北开发大道规划产业空间,建设产业聚集区;沿蒲河生态走廊规划城市空间,建设生态新城区;沿路网和水系等规划生态空间,建设绿色沈北。在蒲河新城产业定位上,重点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规划20平方公里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建成产值1000亿元、全国最大最好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光电信息产业集群,规划20平方公里的沈阳光电信息产业园,建成产值1000亿元、东北最大的通信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创意产业集群,规划10平方公里的创意产业园,建成产值500亿元、东北最大的创意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产业集群,规划10平方公里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园,建成产值500亿元、东北最大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在蒲河新城开发建设上,高标准规划建设先导区。道义大学城具有区位、交通、科教、人气、生态、产业等突出优势,具备率先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巨大发展潜力。沈北新区把100平方公里的道义地区作为先导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优先开发建设,全力以赴促进率先发展,明确提出要用10年左右时间,聚集人口50万,经济总量达到1000亿元,把道义地区建设成为东北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型新城区。

  “一区”即北部现代农业经济区,规划面积828平方公里,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是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业,成为沈北新区的生态空间和沈阳市的绿色食品基地。在“一区”中规划建设“四镇、一带、四基地”。“四镇”就是在北部重点建设新城子现代副城、清水中心镇、兴隆中心镇、财落中心镇;“一带”就是加快形成由怪坡风景区、石佛寺库区、七星山风景区组成的沈北生态旅游带;“四基地”就是形成东部5万亩绿色林果产业基地、中部万亩花卉产业基地、西部15万亩绿色水稻产业基地和以泰国正大集团为龙头的现代化养殖业基地。

  三是系统编制各项规划。沈北新区紧紧围绕“东北第一生态新城市”的发展定位,聘请德国环柏林、加拿大3C、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20余家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系统编制了具有国际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生态规划、产业规划、民生规划、道义地区城市设计等34项规划,实现了规划全区域覆盖。成立了规委会和由专家组成的城市规划咨询委员会,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规划,形成“一张图”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了新区的开发建设水平。

  2、抓生态建设,

  超前打造一流环境

  环境就是生产力,生态就是竞争力。做优生态环境,是做优发展空间的本质要求。新区坚持生态立区,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

  一是实施畅通工程。规划建设“八纵八横”生态景观路网体系,已完成“六纵四横”;构建了由70条公交线路组成的大公交网络,16条线路纳入市区公交体系,规划建设中的沈阳地铁2号线、4号线将直达新区。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全面拉开城市框架,使新区与沈阳母城彻底融为一体。

  二是打造景观水系。积极整治改造33公里蒲河、10公里长河、9个湿地,建设蒲河“七星湖”和五个滨水主题公园,形成蒲河生态走廊,打造景色优美、人水亲和的城市景观水系。目前,已完成蒲河11.3公里、长河3公里改造工程及天乾湖、地坤湖建设工程。

  三是建设绿色沈北。高标准实施路网、水系两侧30至100米景观绿化,全面推进“绿色村庄”、“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企业”建设工程,修复破损山体,全面保护原始森林,形成了“城在林中、绿在城中”的城市景观。

  四是全力保护环境。严把项目环评关,严禁污染项目入区。彻底关停、取缔所有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五小”、“三无”企业和砖厂、采石场、化工园。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实施“两个集中”,即:污水集中处理、热源集中供应。新建5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和8套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率达到95%;蒲河新城全部实现了集中供热。

  3、抓招商引资,

  用大项目促大发展

  沈北新区大力实施开放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大招商引进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平均每三天就引进两个项目,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和投资的热土。两年多来,共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500多个,计划投资额逾2000亿元。

  一是创新招商方式。强力招商是推动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专业化招商,成立4个招商中心,面向全国招聘100多名优秀人才,组建30个招商局,进行专业招商。每个招商中心都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和产业特点,瞄准一个重点区域或一个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坚持网络化招商,与行业协会、企业商会、国内外大型中介咨询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实行网上招商、中介招商和以商招商。坚持走出去招商,紧盯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先后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举办了40余次大型招商活动,寻求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坚持责任制管理,指标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部门,实行月调度、季考评,并将考核结果与部门经费、人员经费、个人奖惩挂钩。

  二是加速项目集聚。项目是优化发展空间的重要驱动力。他们把“招大引强”作为主攻方向,实行大项目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项目洽谈人跟踪抓,有力促进了一批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落地。以中粮集团、百事可乐、蒙牛乳业、南京雨润、燕京啤酒、大连中稻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龙头项目纷纷入区;以先锋软件科技园、中兴通信产业园、新邮通通讯产业园、北京德信通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大项目竞相涌入;以香港碧桂园商住项目、香港恒基兆业商住项目、香港置地商业广场、香港奥特莱斯品牌商城、香港雅居乐商业广场、日本永旺梦乐城、深圳农产品交易中心为代表的商贸地产重大项目纷至沓来;以深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欧美亚蓝谷创意中心、上海希纳创意产业园、沈阳123创意产业基地为代表的创意领航企业接踵而至。

  三是打造金牌服务。服务“项目”、服务企业就是服务于发展。在服务理念上,他们牢固树立“没有企业就没有新区”、“对企业不能说"不"字”的服务理念,全区上下形成了“安商、亲商从我做起,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浓厚氛围。在服务体制上,构建了集审批、监督、服务职能于一体的大服务格局。成立两个“有职有权”的综合服务中心,每个综合服务中心下设“三局一办”,为企业提供从签约、审批到建设、投产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服务。在服务监督上,建立服务工作效能考核体系,对政府职能部门和驻区单位的所有审批和服务进行全程监督和考评,确保事事有跟踪、件件有落实、个个有反馈。

  4、抓节约集约用地,

  保障可持续发展

  沈北新区始终把国土开发节约集约利用作为做优发展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坚持工业用地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居住用地向城镇集中,积极探索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新途径。

  一是向空间要土地。统一规划产业园区,撤销了所有的乡镇工业园区,将产业园区全部集中到蒲河新城,改变了不分主次、遍地开花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实现了工业园区用地集约化。大力发展工业地产,通过政府投资与企业运作相结合的方式,规划建设50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研发楼宇。现已建成120万平方米,容积率达1.4,节约土地50%以上。共引进企业400余家,带动企业投资近百亿元,不仅使中小企业节约了建设资金、缩短了建设周期,而且最大程度地节约了土地资源。

  二是向管理要土地。严把项目用地关,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在项目的产业类型、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环保要求等方面制定严格标准,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坚决禁止入区,投资5000万元以下项目不予单独供地。建立区、乡镇街、村三级土地监察联动网络,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严肃查处土地未批先用、少批多用、以租代征,坚决杜绝违法用地。同时,积极盘活和清理压缩低效用地项目、违反协议项目和闲置厂房项目。两年多来,共盘活利用土地2.7平方公里。

  三是向存量要土地。充分挖掘土地存量,科学规划中心村镇,积极推进大村庄建设,逐步将分散的村屯集中进行拆迁改造,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展了城市用地空间。两年多来,新区整体动迁村屯24个,整理建设用地6.4平方公里。

  沈北新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做法得到了国家、省、市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对沈北新区的成功做法给予了大力宣传,辽宁省已将沈北新区确定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单位、土地管理示范区和土地管理长效机制联系点。

  5、抓体制机制创新,

  不断激发发展活力

  科学合理、协调高效的体制机制是一个地区做优发展空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活力之源。新区始终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种种障碍,逐步建立起适应做优发展空间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先导区体制。他们按照重点区域优先发展的战略构想,将蒲河新城的道义地区作为新区发展的先导区,全力推进率先发展。建立政府与先导区管委会分工负责的管理体系,先导区管委会负责区域内规划建设、经济管理、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其辖区内社会管理职能由政府承担;建立责权高度统一的运行模式,赋予道义地区率先发展的规划建设权、城市管理权和部分重大事项决策权等,整合优势资源推进道义地区率先发展。

  二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新区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在蒲河新城实行“全员聘任、档案封存、竞争上岗、绩效考评、奖优罚劣”的选人用人机制。在选人上,坚持五湖四海,打破地域、身份、资历界限,全部实行公开选拔、择优录用。两年多来,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各类优秀人才近300人,其中博士15人、高级职称61人、海外留学人员53人。在用人上,坚持公平公正,实行指标到人的责任机制,部门和员工都有明确任务,指标分解量化,年初签订责任状,坚持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实行能者高薪的分配机制,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依岗定薪,按绩取酬。实行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干部职工全部一年一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对年度业绩考核结果排名前10%的给予奖励和提拔,排名后10%的给予降职降薪,连续两年排名后10%的给予辞退或解聘。两年多来,依据考核结果,共有38人得到提拔重用,19人被降职,6人被免职,8人被解聘或辞退。这种公正透明、以业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起有利于社会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地区和谐发展。创新信访稳定管理体制。成立乡镇街信访分局,局长由党委副书记兼任,村和社区设立信访信息员和调解员,形成区、乡镇街和村三级联动、纵向到底的信访工作格局,变群众上访反映诉求为领导下访解决问题。创新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各乡镇街成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分局,局长由分管工业的副乡镇长或街道副主任兼任,社区(村)设立专职安全监察员,将建筑业安全、质量安全、安全生产监管等职能统一由安监局行使,形成上下贯通、权责明晰、运转协调的大安全监管体制,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创新农民工维权管理体制。成立农民工维权监察大队和街道维权分中心,建立了监察、整改、化解一条龙的工作体系,有效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推进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等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全面构筑起与新区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

  6、抓文化软实力,

  铸就“沈北精神”

  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既需要良好的硬件环境,更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这种文化软实力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沈北新区之所以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迅速崛起,靠的就是沈北人在创业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大力弘扬的“创新、实干、开放、超越”的“沈北精神”。

  一是不断创新。沈北新区思想观念的每一次解放、思路决策的每一次提升、体制机制的每一次变革,都是求新图变的结果,都深深打上了创新的烙印。人人讲创新、事事求突破,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已经成为沈北人的精神自觉。创新,使沈北新区充满活力、蒸蒸日上。

  二是注重实干。在沈北,只当实干家、不当评论家,少说多做、埋头苦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已蔚然成风。正是靠着这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沈北新区才引来了一个个项目,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实现了地区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三是全面开放。沈北新区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兼收并蓄的品格,不断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广泛吸收先进发展理念,充分借鉴先进发展模式,迅速集聚了大量的资金、项目和人才,助推了新区跨越发展。开放,让世界了解沈北,让沈北走向世界。

  四是勇于超越。在沈北新区,从领导班子到干部群众,都有一种强烈的永不懈怠、永不满足的劲头,要做就做第一、要做就做最好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创业激情。正是由于这种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对手的精神,才使新区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经济总量跃升全省县区第一集团,实现质的飞跃。

  三、几点启示

  沈北新区做优发展空间的成功实践,完全符合沈北新区的实际情况,完全符合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为全市各地区进一步做优发展空间、加快振兴步伐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一是必须把做优发展空间作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中之重,一抓到底。空间是经济发展和城市竞争的关键因素。把空间做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必然要求。抓住了空间建设,也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沈北新区认识早、行动快,通过做优发展空间,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为全市做出了表率。各地区要认真学习借鉴沈北新区的成功经验,自觉把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具体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日趋严峻、外部环境偏紧、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多的情况下,一定要变压力为动力,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坚定信心、乘势而上,集中力量优化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投资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积极承接项目和资金,努力把空间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是做优发展空间必须选准工作着力点,重点突破。优化发展空间,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关系,准确把握重点和主攻方向,以点带面加以推进。沈北新区在做优发展空间的实践中,将道义作为先导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这就抓住了优化发展空间的牛鼻子,不仅创造了以先导区建设带动新区整体发展的生动局面,而且有效地突破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和资源瓶颈。沈北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自身优势,实施重点突破,才能迅速打开局面。从全市层面看,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大对重点空间的支持力度,在政策、资金、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继续给予更多倾斜,以重点空间的突破,带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三是做优发展空间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做优发展空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环境、民生等各个方面,需要兼顾全局、整体推进。沈北新区在做优发展空间过程中,不是单纯地“就工业园区抓工业园区”、“就产业抓产业”,而是把空间作为生态城市来系统规划和建设,并注重城乡统筹,实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做优发展空间,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并举,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并重,壮大产业与保护环境双赢,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建设新农村互动,坚定不移地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做优发展空间必须打造一支过硬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提供保证。做优发展空间,根本在于有一个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班子,有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沈北新区干部思维活跃、目光敏锐,眼界宽广、胸襟开阔,作风硬朗、工作扎实,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善于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乐于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敢于突破陈规,勇于面对风险和挑战,自觉把党的各项战略决策与本地区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新区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全市各地区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造活力,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加快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沈北新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