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科普馆里,国内自行设计的载人深潜器模型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张 驰 现场图片 |
明年初将在舟山群岛海域建首个实验点 可观测海洋环境变化、探测地震
我国深海观测点将率先“围沪”
□记者 陈抒怡
晨报讯 明年年初,我国第一个海底观测站的实验点将在距离上海仅20公里的舟山群岛海域投放。
昨天,国内首个深海科普陈列馆在同济大学开馆,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汪品先介绍说,不久的将来,布设在洋山港等重点海域的若干个观测站将率先包围上海。
海底观测站相当于一座海洋气象站,由于观测点处于海底,因此不受海洋风浪等干扰和限制,可清晰地了解海洋资源和环境变化,及时准确地探测地震等自然灾害。
据了解,一根长度为1千米的特殊光缆将于明年投放在舟山群岛海域,深度为30米—50米,距离上海不过20公里。这根光缆将连接大量的实验设备,对海温、浊度等进行观测。虽然实验光缆仅1千米,造价却高达200万元。目前,工作人员已完成光缆与设备的接驳调试,只等下海。这将是我国深海观测站的第一步。
当舟山群岛海域海底观测站观测成功后,科学家们还将在东海大桥附近的花鸟岛进一步布点设置观测站。
据透露,我国未来的深海观测点将率先在上海周边海域形成覆盖,然后推广至渤海、黄海等我国其他海域。目前,日本也布设了海底观测站,依靠这些设备,日本已能做到提前7秒预知海底地震。汪品先表示,一旦我国的海底观测站形成有效联网,也有达到该目标的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