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2月9日电 (记者柴燕菲汪恩民)“应该把纺织产业提升到民生高度,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对纺织业的行业定位。”今天,记者从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的建议书中获悉,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纺织产业应从民生角度定位,寻求更多融资支持,抓住自身机遇。
困境篇:经济危机下成“重灾区”
赵林中指出,全球金融危机已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冲击,而外贸依存度高、劳动力密集的纺织服装业更是首当其冲,成为此次经济危机的“重灾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人民币升值、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上外部需求不足等各种叠加因素,规模以下(年营业额五百万元以下)纺织企业倒闭的现象时有发生。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今年一到八月份,规模以上的四万六千家纺企中,有三分之二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利润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一到十月,纺织品服装出口一千五百三十六亿八千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回落十三点八四个百分点,为近六年来的最低。
据悉,截止十一月五日,前期结束的一百零四届广交会上,纺织服装出口成交额为三十四亿两千万美元,较上届下降百分之三十一点五,说明纺织服装行业二零零九年的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决定采取拉动内需和促进出口的双向措施,帮助轻纺工业走出困境。“国六条”的出台,也体现了国家对纺织行业高度重视。
定位篇:提升到民生高度 赵林中指出,行业地位是由国家对产业的定位决定的,只有改变对纺织企业的定位,才能改变其行业地位,这是所有具体问题解决的根本前提。为此,他建议把纺织行业作为事关民生、事关社会稳定的行业来看待,而不是轻易断定为“夕阳产业”、“过剩产业”,任其自生自灭。
赵林中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纺织行业也是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产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大约两千万产业工人的就业,间接影响到一亿农民的生计。纺织工业具有很长的产业链,其中棉纺、丝绸、毛纺等行业的原料与农业息息相关。纺织行业发展所需的原料关乎一亿农民的生计,纺织行业的两千万产业大军中,百分之七十是农民工。一千四百万农民在纺织服装企业里打工,如果按照年收入一万元粗算,纺织服装业给农民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就达到了一千四百亿元,提高了一千多万个农民家庭的生活水平。
记者了解到,中国纺织业的实际海外依存度为百分之三十,这意味着一旦纺织品出口受挫,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就业形势都会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纺织品全年出口每下降百分之十,全行业的销售收入将下降百分之六点三,就业岗位将相应减少六十一万个左右。而对美国的出口每下降百分之十,中国的纺织行业劳动力就业减少八万八千人。今年一月到五月,中国纺织业实际就业人数减少四万六千人,而去年同期是新增二十万人。这一增一减,今年前五个月实际少吸收就业近二十五万人。
赵林中称,救市先救纺织,救纺织就是救农民。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轻纺工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保持轻纺工业稳定健康发展,对于保障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资金篇:给予更多融资支持 赵林中表示,从去年底起,资金问题已经成为纺织服装行业遭遇的最严重的困难。纺织企业难以从银行得到贷款,只有通过其他融资渠道筹集资金,维持生产,但融资成本要远高于银行贷款的成本。
解决纺织企业融资难题一是要衡量纺织产业是否产能过剩,是否在国际上还有比较优势;二是不能用传统眼光来判断纺织产业的技术含量,纺织服装业并不是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不能说这个产业就是落后淘汰产业;三是各种标准不能过度,要考虑环保、产品技术等国际通用标准是否适用行业,哪些标准是超乎国际水平的,比如劳动用工、工时标准我们比发达国家要求还高。可以说,纺织行业也有高新技术,转型升级的潜力是巨大的。因此,要改革不合理的产业政策导向,建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对纺织行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包括减税、贴息、注资、融资等等,对有基础、有前景的纺织企业给予更多的融资支持。
未来篇:抢抓发展机遇 赵林中建议广大纺织企业,心要“热”,头要“冷”。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做可以做、应该做、能做好的事。在当前宏观环境困难的情况下,要推进制度改革、加强内部管理、开展员工培训、推进节能减排,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在产品层次上优化创新,提升设计、生产和营销能力,提高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同时纺织企业要抱团取暖,加强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和沟通,构建产业集群,降低生产、研发等成本。
赵林中表示,当前纺织企业要尽快适应明年的新形势,有序安排二零零九年的生产和营销计划,避免盲目扩张产能,努力挖掘新市场,出口、内销两条腿走路,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