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南昌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东湖分局的执法人员骑着自行车在辖区路面巡逻、执法。当日是“2008年中国城市无车日”,南昌市城管执法人员采取徒步巡查、骑自行车巡查、定岗值守等方式代替车辆巡查,用实际行动加入到“绿色出行”的队伍中。 新华社发(袁征 摄) |
自行车的“生死轮回”折射中国30年变化
新华网上海10月19日电(记者张磊)在过去的30年间,自行车在中国经历了饶有意味的“生死轮回”:曾是重要的代步工具,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指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渐渐被摩托车、汽车所取代;到了21世纪,由于环境、能源等问题,自行车又成了人们健康、环保生活方式的选择。
“当时谁要是骑一辆凤凰或者永久牌自行车,那无异于现在开个私家车,让旁人羡慕得不得了。
在那个年代,自行车除了是人们的代步工具之外,也是衡量当时人们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自行车成了人们生活中的“稀罕品”,“要托人弄到自行车票才能买到一辆自行车,能在自行车厂工作更是让人羡慕。”陶林说。
今年48岁的上海市民陶信解就曾先后工作于上海凤凰和永久自行车厂。“1982年大学毕业以后就到了凤凰自行车厂工作。当时工厂规模很大,而且效益一直很好,不仅每年加工资,而且还发自行车票。”陶先生说,“后来,由于工厂离家太远,就申请调到离家比较近的永久自行车厂工作。两个厂的规模差不多,都是七千多人。”
据介绍,当时一辆自行车售价平均150块钱左右,好一些的卖到180块,而且还要有票才能买到。“1995年之前,两个工厂的效益都一直不错,我的工资最高曾涨到八九百块钱一个月。而且夏天天气热的时候还有高温费等补贴。当时工人生活是相当不错的,也很让人羡慕。”陶先生说。
但是,像陶先生的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便“风光不再”。国内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和一些乡镇企业的崛起渐渐改变了自行车“一车难求”的紧缺状况。
“后来,厂里的效益慢慢不如以前了。工资开始下滑,有时甚至发不出工资。于是一周内我们经常工作三天,休息四天。天一热就让我们都回家休息,为厂里节省一些电费。”陶先生继续回忆说,“这时厂里职工的工资已经降到一个月五六百块钱。很多生产出来的自行车压在仓库里卖不出去。”
永久、凤凰等老牌自行车风光的日子成了父辈们心目中永远的回忆。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行车渐渐被新的交通工具所替代。“就是在农村,家家户户也都用摩托车了,条件好一点的家庭都买了小轿车。”今年52岁的张建民说。
如今,衡量人们生活标准的已经不再是自行车,房子和汽车纳入更多人的消费视野。然而,随着汽车越来越多,城市交通开始变得拥堵,汽车尾气加剧环境恶化,再加上石油等能源的紧缺,自行车又重新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在北京,记者看到每天早上骑车上班的人仍不在少数。“现在城市交通太堵了。如果家离单位不是很远,骑自行车上班倒比坐公交来得快,而且又很环保。”在北京经常骑车上班的华迪说。
而在上海一家公司做销售的王伟也经常骑自行车上班。王伟酷爱骑车,花了15000元买了个折叠车,每天骑车上班大概要半个小时。
王伟介绍说,这辆折叠车是上下班和出门旅游专用的,比较轻便,另外还有专门用来登山、比赛和健身用的自行车以及在城市里专门用来跑速递的自行车,分工甚是明确。
据介绍,这些车子和传统的“永久”等车子不一样,光是所用的材料就比以前的车子好很多,而且很多都采用航天用的材料。“现在很多人都骑自行车上下班或者用来健身,方便又省力,骑自行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时尚。”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