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推后4年完工
“南水北调可研报告”获批,但比预定计划推后4年,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污染或成最大难题
本报记者 聂春林
实习记者 周呈思 武汉报道
12月10日,记者从南水北调湖北办获悉,《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下称《规划》)刚刚获国务院批复。
而在12月5日,该省人大召开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我省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影响汇报会”上,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芳玉透露,为防止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风险,中线调水工程将比原计划推迟4年完工,即从原来的2010年推至2014年。
12月6日,湖北省环保局副局长邹清平向该省人大领导汇报工作时介绍,一旦调水后,汉江中下游的径流量将减少,江水的自净能力下降,尤其是汉江中游襄樊市汉江段的水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水流减少、流速减小、水位下降,水体纳污能力降低,将导致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增加,从而加大汉江支流与支流水污染的治理难度。
邹称,今年冬末春初发生在东荆河流域的“水华”事件,说明汉江干流的污染加重,“水华”呈加剧趋势。
此前,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沈晓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调水后,汉江中下游航运条件好的中水位历时大幅度减少,航运保证率降低,成本增加。航运条件好的800-1800立方米/秒的流量将由平均每年出现8个月左右下降到3个月左右。此外,合适的鱼类越冬场、肥育场所面积减少,水温降低,不适合鱼类生存的因素增加。
湖北省南水北调办副主任王芳玉称,为了开展汉江中下游水质、水生生物和河道内及两岸湿地生态(陆生生态)等保护,湖北要求中央给予湖北汉江中下游21.57亿元的环保补偿资金,但最后被压缩为4.39亿元。
据武汉当地媒体报道,一份来自省环保局对汉江水质的监测显示:汉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干流水质总体优良。然而,汉江中下游的九大支流水污染情况却比较严重,尤其是地跨河南、湖北两省的汉江中下游最大支流——唐白河水质长期处于劣五类,给湖北省襄樊市市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
针对汉江中下游支流的污染问题,省环保局副局长邹清平显得有些无奈:在汉江流域15条支流中,有6条属于跨省界河流,这些跨省界支流均发源于陕西、河南等省,由于上游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下游污染长期处于被动之中。
“解决跨界污染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邹清平建议,应尽早制订生态补偿的相关措施,上游地区污染事故如对下游造成污染,上游地区必须给予下游污染损害赔偿。
“考虑到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再加上跨流域大规模调水存在潜在风险,一些不利因素需要多年后才能逐步显现”,王芳玉透露,为给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辟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湖北省正在争取国家从调水水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汉江的长期环境保护。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