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谢蔚 本报记者 王欢
看不到文艺演出,听不到广播,没有图书室等,在一些偏远山村看到的情况,让参与《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的政协委员们一直挂心。在9-10日的政协常委会上,他们呼吁:“加快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不仅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还能拉动投资扩大内需,希望地方党委政府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摸家底:“欠账”多且雪上加霜
“全省181个县(市、区)至今尚有45个县无图书馆,78%的市(州)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达不到国家标准。”会上,省政协委员们直击我省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欠账”多。
即便在省会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也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省图书馆、文化馆场地狭小,锦城艺术宫设施陈旧,省级标志性文化设施不仅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与同处西部的重庆、陕西、云南等省(市)相比也有明显差距。
受汶川地震灾害影响,全省17396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遭重创,638127件设备、266.29万册图书(出版物)被损毁。
抓根本:党委政府要承担主体责任
“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最根本的原因是个别地方党委政府尚未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高度,把文化建设纳入"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文化建设存在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分析原因,政协常委们不留情面。
数据显示,2007年,我省人均文化事业费8.93元,与全国同期人均文化事业费15.04元相比,相差6.11元,居全国倒数第7位。
与会者建议,各级地方党政要担负起主体责任,把文化建设纳入“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逐年增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深化体制改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薄弱之处,也是重点攻关之处。委员们建议,要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并结合当前实施的“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把村文化室和多种形式的流动文化服务纳入其中,使牧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