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随着加拿大国内经济的不景气,不少当地公司把目标对准了虽同样受金融危机冲击、但日子要好过很多的中国。几个大省商贸当局组织的赴华经贸访问团、考察团纷至沓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扩大在华机构的规模,增加雇员,这和加本国就业机会不断流失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
加拿大是拥有海外华人比例最高的西方国家之一,照理说,故国出现投资、工作机会,对华裔而言应是最大的福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近期新增的赴华工作机会,华裔并未显示出过人的竞争力。各种迹象都表明,华裔竞争者并未因族裔的关系,在职场竞技中占上风。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随着加中双边经贸关系的深入,自奥运前夕兴起、至今方兴未艾的本轮加拿大企业赴华潮,涉及较多的为大、中型企业。在这些领域,华裔资本并无优势,对于那些非华裔经营者而言,选择第一代华裔雇员固然有容易和中国当地打交道的优势,但在公司内部沟通方面却反倒是劣势。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老外”雇主看来,第一代华裔对中国国情和市场的过分适应,对于公司的长远利益,未必就是什么好事。
可以说,第一代华人骨子里还是“中国化”,可为什么在加拿大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华人,同样在这场故国职场竞争中并无优势可言?
笔者曾接触过一位纸业商人,他坦言,在中国企业“只雇佣本土华人雇员”,尽管他本人就是华裔。在他看来,许多生于加拿大的第二代华裔在中文写、读方面的能力十分低下,甚至根本不懂中文,其思维模式、生活习惯也完全是西化的,把他们派到中国去,其所面临的水土不服问题,和非华裔雇员差不多。而对于中国客户而言,一个中文疙疙瘩瘩的“香蕉”华裔,和同样一个中文水平不高的“老外”相比,和后者打交道令显然他们感觉更好。
为了尽快融入主流社会,加拿大华人付出了不菲的代价,其中之一,便是为了让子女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不得不牺牲其母语和母国文化氛围。这种做法使华裔较为成功地融入当地社会,却也让第二代、第三代华人在突然降临的故国机遇面前,无法具备应有的主场优势。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局面恐怕还将持续、甚至扩大。12月6日,在安大略省多伦多国际学院举行了一年一度的中国国家级汉语水平考试,参加者中非华裔首次过半,这些考生中有相当部分人,不是为了来验证自己的汉语语言能力,而是已受雇于当地企业的驻华机构,或正在申请中国大学的入学资格,为求职求学,他们必须通过考试。不难看出,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华裔在故国“主场”的职场竞技中,不仅难在终点冲刺时领先,甚至从起跑时开始就已经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