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通讯员李奇松、记者范江怀报道:初冬时节,记者驱车穿行在黔东南的崇山峻岭中,看到一个个小水池、小水窖、小山塘像透亮的明珠散落在莽莽群山之中。那一汪汪的清泉,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村人畜饮水问题,而且成为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之源、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之源。
这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就是贵州省军区组织动员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投身地方水利建设,谱写在黔山秀水间的鱼水新篇。
“牛场坡干坡坡,一年四季没水喝;百亩粮田赖天收,餐餐吃些苕坨坨。”这是铜仁市鱼塘乡牛场坡村流传的一首侗歌,也是贵州山区滴水贵如油的生动写照。贵州省大都属喀斯特地貌,地表水难存,水利用率仅为9%,水资源缺乏成为贵州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大“瓶颈”。贵州省军区各级牢记我军宗旨,主动为地方党委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积极投身地方水利建设。为破解喀斯特地貌缺水的难题,省军区党委“一班人”多次深入乡村调研,与水利部门共商科学对策,摸索出一条适合贵州实情的水利建设之路:天上借水,建设“三小”工程,用小水池、小水窖、小山塘蓄水;地下取水,建饮水工程,引甘霖进田间地头。实践证明,这些科学的方法,是解决农村缺水、寻求发展的明智之举。
为把水利工程建成民心工程,贵州省军区各级领导带领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运水泥、抬沙石、建水池、修水沟、清淤泥——黔中大地掀起了军民携手决战喀斯特、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寻求科学发展之路的高潮,先后完成水利工程300多项、兴建小池小窖小山塘1万多个,构建起庞大的水利网络,为缺水干旱的山区群众架起增收致富的金桥,解决了7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说:“省军区官兵为贵州消除绝对贫困人口,保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立下了大功,交出了一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