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中国青年报

地铁里有我的移动办公桌

  打印 关闭

  人生的十二分之一都耗在了地铁里

  下班之前,李江趁人不注意,往自己的包里塞了点活儿。

  这些加班的活儿可是她下午专门留出来的,为晚上和第二天早晨的地铁时间特意预留的,都是些不用太费脑子的边角工作。


  和北京的很多上班族一样,李江住在五环以外,每天跨越20多公里的路程上下班。好在有地铁,安全正点,方便快捷。可再准点,耗的也是时间啊,转两条线,近20站,怎么着钻在地下都得将近一个小时。

  这么算下来,每天打个来回就是两个小时,一年里,竟然有一个月的时间都是杵在地铁里晃过去的!天哪,有一天李江突然算起这笔账:人生的十二分之一啊!

  总不能每天的两小时就在这地铁里打瞌睡、发呆、听着音乐左顾右盼吧?

  “我不知道长大后工作就是这样的。地铁上好多人,谁也不说话,谁也不认识谁。”一篇日志里,她这样写道。

  匆匆,是这个地下空间的步伐。形形色色的人每天来来往往,被地铁运送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时间就是生命。

  很多人和李江一样,意识到每天消耗两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在地铁上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于是,在地铁上干点活儿对他们来说,就不仅是“killtime(消磨时间)”,更是“savetime(节省时间)”了。

  甚至有的时候,李江宁愿坐在办公椅上听会儿音乐,看会儿书,而把那些小活儿留到地铁上完成,毕竟,那种人挨人的逼仄空间并不适合休闲。而类似给文件排一下号码,整理一下页码排序这些问题,即使在地铁里站着,也可以很轻松地完成。

  当地铁时间也被李江划入工作时间之后,只要保证第二个工作日能准时交活儿,她的下午自然而然就多出了一段自由时光,而且她也可以用这整块的时间干点儿自己想干的事情。

  从地铁里的样子发现地铁之外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地铁里办公的人吧——

  坐在那里抱着一沓产品资料仔细研读的,应该是推销员或者销售吧,熟悉自己产品的特点是他们必修的功课;抱着专业技术书认真钻研的眼镜西服男,是不是正面临着什么技术难题;那个已经被挤到门边的男孩子,一手抵着单词册在地铁门上,还不时抬头默念几个英语单词……

  形形色色的人让枯燥乏味的空间顿时有了生命力。看看人们在地铁里工作时的样子,你似乎就可以看到他们地铁之外的生活。

  于是,观察身边的乘客,成了我消磨地铁时间的主要内容。

  车门一开,呼地涌进五个年轻人,穿着一水儿的制服,胸前的工卡还没来得及取下。

  车厢里顿时炸开了锅。

  你一言我一语,五个年轻人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从接到的一个单子,到领导刚刚表扬了某某,再到刚才会上哪个老家伙话里藏针,一直展望到五年规划,是否读个在职研究生。

  应该是哪个保险公司吧,他们的工作流程、人际关系、薪酬体系,突然间就明明白白地飘在这节车厢每个乘客的耳朵边上。

  坐在边上的那个女人,原本半眯着眼睛打瞌睡。想必是忍无可忍了,突然,她睁开眼,冲着那几个年轻人叫了一句:“注意一点儿好不好,吵死了!”抗议无效,笑闹声仍然一阵接着一阵。直到年轻人一个一个地到站离去,车厢这才慢慢安静下来。

  记得我的朋友给我讲过一次她在地铁里的奇遇。

  坐在朋友旁边是个中年男人,电话一响,忙不迭地按下接听键:“哦,应聘啊,好,你把你的简历发到我邮箱里吧,详细简历啊!”之后,他用标准的英文发音,中气十足地一字一顿地宣布了自己的邮箱地址。

  “那人好像在特意炫耀自己是负责招聘的。”说到当时的感觉,我的朋友依然忍不住笑开了,“关键是他一边说自己的邮箱,一边瞟我,好像暗示我也可以发邮件去求职一样。”

  最后的个人空间就这样被手机圈住

  有了手机,工作范围更可以无限拓展。

  在北京靠近中关村的10号线和13号线上,就经常能看见戴着蓝牙耳机的IT小职员,突然一个电话打进来,一按键,开始熟练地接电话,一边自如地应答,一边用纸笔记型号、记配置。他们进入这一行大多从卖数码产品开始,起早贪黑,抓紧每一分钟接生意。因此,身边的手机就像个遥控器,操纵着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还有那些跑销售的、搞装修的、做房产中介的,同样是手机24小时待命,他们的办公桌是铺在时间上的。

  手机实在是个厉害的家伙。如今世界上大约有32亿移动用户,据说这个数字在未来几年中至少还要增加10亿。普通座机花了100年时间,才在世界上80%的国家中获得普及,而手机只用了16年。除了手机之外,PDA、手提电脑也在这几年迅猛发展,据说一些地方的地铁里也覆盖无线上网信号了,随时随地地处理工作事宜,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终于,你最后的个人空间,就这样被这些便携商务装备圈住。

  地铁里经常会碰到电话噪声污染。通常的情况是,铃声炸响了半天才不慌不忙地接起,“喂喂喂”了半天,搞得全车厢的人都跟着揪心。信号不好,挂断。30秒之后,同样的铃声再次炸响,同样不慌不忙地接起,开始联系业务。讨论到一半的时候信号不好或者手机电量不足,通话意外中断,然后锲而不舍,打过去或者等对方打过来继续。伴随着列车行进时发出的轰轰声,打电话的声音也会越来越大,响彻全车厢。

  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在18至24岁的年轻人中,有74%承认经常假装打手机。专家指出部分原因是由于所谓的“印象技巧”——假装打上一通电话,会使你看上去不是那么百无聊赖,而是正积极处理事务。

  朋友坐地铁,赶上一个小白领模样的人正在给领导打电话。

  “喂,王总吗?您好,我想跟您谈谈……”

  估计王总那边有点儿忙,小白领只好告退:“哦,好吧,那,王总再见。”

  然后,“李总吗,您现在说话方便吗?”同样也没戏。

  “赵总吗?我想跟您说一下××的事。”众目睽睽之下,小白领有些尴尬了,“哦,那好吧,回头再说。”

  一路上,这人打了N多个电话,但好像就没一个愿意搭理他的。

  我还碰到过一个打电话超级大声的。从一踏进地铁车厢他就开始忙活着洽谈业务,几点到货哪天碰面,然后就开始和电话那边的人“对吹”。对方似乎听出他正在坐地铁,于是,这边就开始解释自己的车怎么怎么了,然后抱怨北京哪儿哪儿不灵,越说越离谱。

  终于到站,一个小姑娘跟我一起下车。车门一关,我们俩互相看了一眼,然后一阵乱笑。

  在内心放一面镜子照到他们也就照到自己

  某一个时刻,当你、我、他或者是她,一群人陆续钻进地铁车厢这个铁皮盒子,至少在到站之前,大家都被关在一起,一个具有陌生感的公共空间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人们乘着地铁上班下班,工作又随时可能在这个流动的小社会中延展开来。观察一下在地铁里办公的那些人,看文件、打电话、发邮件、几个同行的同事讨论业务……我们追求地铁的方便快速,同时我们也随之加快生活的步伐。

  都说时间像是海绵里的水,于是你瞧,那些工作就这样挤进了地铁。

  面对大量信息以及快速高效率工作的挑战,对时间的管理是每个现代上班族必须学会的工作技巧之一。也许你脑子里思考的是快点儿到站,而你站在车厢里的这一刻,你所做的还是节约时间和优化效率,这也正是技术革新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好处。

  唯一不同的是,在这个公共空间里,你所要考虑的不再单单是自己,还有别人。在地铁车厢里保持3米之外的安全距离显然不够现实,而这种并非出自本人意愿的局促会让人不自觉地神经紧绷。

  书写、阅读这些比较私人的活动暂且不论,声音则必然会侵犯周围人的耳朵。比如讨论单位业务的年轻人,在旁人听来,那些业务讨论就是毫无价值的杂音,而公司的形象、秘密又难保不会进了“有心人”的耳朵。

  按理说谁都有在公共场所讲话的权利,声大声小是个人嗓门的事。但在不恰当的空间里,别人的声音会使你心烦意乱。在其他地方你心烦意乱还可以躲开,可地铁车门一关,让人躲哪儿去呢?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在地铁里接听电话的经历,而那个“负责招聘的”,那通电话对他来说适时地成了一种炫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爱表现的心理,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一样。或许某些人潜意识里希望别人听到他的谈话,并且希望得到大家的艳羡和赞美,但对同一个密封盒子里的其他人来讲,电话粥又不啻为一种噪音,除了好笑之外,更会从心理上增加人的压力,让人产生烦躁、厌恶的情绪。

  等到有一天,你也被身边的那个陌生人搅得恨不得用棉花团塞住耳朵的那一刻,可能就会想起自己在地铁里旁若无人打电话的场景。

  简单地在心里玩一下角色置换游戏,你和他之间是不是就不再毫无联系?在自己内心放一面镜子,照到他们,也就照到自己,对照着你就知道自己什么地方需要注意。毕竟大家天天地铁里来地铁里去,你们同车的那一刻,这些喜怒哀乐的情绪分子,不管形于色还是藏于心,都一定会弥漫在地铁的空气中吧。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江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