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湖南韶山:从“老三篇”到“二次创业” 新华网长沙12月12日电(记者苏晓洲)改革开放30年,革命圣地韶山巨变。韶山人,不再满足于以故居、纪念馆、铜像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旅游“老三篇”,正在谋划“二次创业”。
年届不惑之年的刘亮是土生土长的韶山人。在计划经济年代,刘亮的童年是听着有线广播起床,吃完早饭后踏着泥泞的山路去上学。下午放学回家后,肚子饿得咕咕叫的刘亮再吃第二顿饭,趁着天没黑做完功课,天擦黑就上床睡觉。那时,刘家和其他韶山人一样,家里烧的是劈柴,喝的是浑浊的池塘水。刘亮一家人的梦想之一,是买辆黑色的“永久牌”自行车。30年前,韶山城乡居民,户均年收入不过几百元。
韶山市旅游局局长杨奎等人认为,韶山的改革开放,真正的起点应该是在1986年。
这一年,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滴水洞等名胜全面开放。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在1993年,国家以盛大规模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韶山连接长沙的公路、包括清洁饮用水等在内的旅游接待基础设施,有了巨大的改善。这一年,雕塑大师刘开渠等以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的毛泽东为原型,创作了后来被视为领袖人物铜像经典之作的毛泽东铜像。
韶山人都说,毛泽东故居和滴水洞、展出大批革命历史文物的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庄严神圣的毛泽东铜像,成为韶山旅游最核心的内容,也就是韶山红色旅游“老三篇”。
围绕“老三篇”,韶山人将旅游经济拓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
1984年夏,韶山人汤瑞仁花31元买绿豆,7毛钱买白糖,煮了绿豆稀饭,在韶山冲开始了她的生意。1987年,汤瑞仁在毛泽东故居对面,开了第一家“毛家饭店”。
现在,曾“以经商为耻”的韶山人开了400多家饭馆,数以百计的宾馆、旅游纪念品店和旅行社。由于目前每年到韶山的旅游者迭创新高,达到200万人以上,红色旅游为韶山人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
韶山修通了通城区的水泥路,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液化石油气、盖起了楼房,村里很多人都开上了汽车。韶山农民的实际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
韶山的旅游商品经济,曾被看作是国内旅游经济的样板。但以小铜像、光盘和书籍、像章为主的旅游商品,多年来没有发展,近些年在达到3000万元/年的经济总量后,似乎也触及了“箱顶”。如此意味着,来韶山的游客,人均旅游商品消费,只有区区15元左右的水平。
小小的韶山冲,在每年涌入200万人参观后,环境、交通等承载力,都已经达到或者接近极限。这使得韶山旅游酒店、旅行社、饭店、纪念品店的竞争异常激烈。门店之间,有时为了争夺几个客人,口角甚至“动粗”屡见不鲜。
以“旅游立市”的韶山,今年旅游总收入可能达到创记录的6.8亿元,占全市GDP的1/3强。但旅游经济对财政的贡献,只有12%至15%,为1000多万元。
在熟读红色旅游“老三篇”后,韶山人开始琢磨着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为此,韶山决定通过引进沿海地区资本和人才,改变目前旅游参与性、娱乐性弱化,留不住游客的局面。
“韶山未来的目标,将不仅是革命历史文化旅游胜地,更要争取成为5小时汽车交通经济圈内的核心休闲名胜,辐射5000万至8000万人口。”韶山市旅游局局长杨奎说。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