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50年
人民网广州12月13日电(记者吴齐强)13日,广东医学院建校50周年庆典大会在湛江隆重举行。广东医学院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广东省重要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和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办学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广东医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不断探索改革,坚持科学发展,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面向新世纪,广东医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为核心,坚持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广东医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刻苦攻关的优良传统。1978年,卢光启教授等人与梁念慈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以唐慰萍教授为首的课题组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所合作,成功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株低分化鼻咽癌细胞株,随后又在国内最早建立起鼻咽癌裸鼠移植模型。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扩大学科门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建立起适应国家与广东省医疗卫生事业、经济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医学学科支撑体系。目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皮肤性病学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肾病学、整形外科学为广东省医学特色专科;现有医学检验、临床医学、护理学3个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医学检验和临床医学2个广东省名牌专业;拥有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等5个省厅级重点实验室,32个研究所(室)。近年来,学校投入1千多万元在东莞校区新建了中美联合肿瘤研究所、衰老研究所、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所等3个科研平台;2008年,学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成功,为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现有博士生导师14人,已形成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支撑、重点医学专科建设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学校通过加大对临床实习基地的建设,建成了辐射广东全省的教学实习基地网,确保了临床教学质量。现拥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近百所临床教学实习医院。学校已由过去单一的临床医学专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医为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医学院校。现有9个二级学院,15个本科专业和35个专业方向,13个硕士点,18个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1996年起先后与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7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8万人,成人生2.2万人。
“十五”以来,学校在重点学科建设的推动下,科技激励政策与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研活动日益活跃,在科研立项、科研平台建设、成果鉴定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获得各级科研课题1756项,科研经费近2400万元,其中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2项,获各级科研成果奖96项,出版学术专著48部,发表科研论文741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1项,科技成果转让3项。
近几年,学校不断拓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渠道,联合办学与国际合作办学不断开花结果。1996年起与日本大阪高技术学院等四所学校合作办学,开展教学与科研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12年来,通过合作办学共培养了医学检验、医学信息管理、高级护理、医学心理学等多个专业毕业生2000多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先后选派100多人赴美、英、日等国讲学、进修,海内外知名专家也不断来校讲学、任教。高起点、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交流,活跃了学术气氛,拓宽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增强了学校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能力。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建校50年来,近3万名广东医学院毕业生步入社会,承担起为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他们中有的学有建树,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有不少人已成为当地医疗卫生系统的骨干和精英;有的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有的成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更有一大批校友长期扎根老、少、边、穷地区和海岛,为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默默地奉献。多年来,学校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致力于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实用型医学人才而广受赞誉,据统计,广东省县级医院的医生中,有70%以上为广东医校友。广东省有医院的地方,便有广东医学院培养的人才。广大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勤奋敬业的出色表现,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图片A说明:海内外远道而来的广东医学院各届毕业生跋山涉水回归母校怀抱,兴奋地在彩门前留影纪念(人民网记者吴齐强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