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5岁的李庆久是湖南一家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15年前,他偷偷地拿着身份证到证券交易大厅开了一个账户,用三五十元在股市里小打小闹。他有钱就存银行的习惯从此被彻底改变。
从初涉股市到资深股民,几年后退休在家的他索性与老伴买了两台笔记本电脑静观股市风云,省得在证券交易大厅来回奔波。
当父母华发渐生,年轻的女儿白莎婚后继承父业,把小家庭的富余资金分成三部分打理,一半投资股市,20%购买基金,30%存在银行,没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一家人下班后,饭桌上谈论的都是股经。连4岁的外甥女甜甜都耳濡目染,“跌停板”、“涨停板”等财经专业名词在她嘴里随时会蹦出来,乐得大家捧腹大笑。
股票,市场经济的象征。这在中国是被当做资本主义的专利长期弃之不用的。
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智慧,使中国资本市场在艰难的历史转折中,从姓“资”姓“社”的争论中突围。那个著名论断人们耳熟能详:“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风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一行时,将一张面额为50元人民币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只股票赠送给约翰·范尔霖。这张“小飞乐”股票成为第一张被外国人拥有的股票。
这一非凡举动,即刻引起了国内外新闻舆论的极大兴趣。《朝日新闻》发表整版评论,声称中国企业行将全面推行股份制,中国经济终将走向市场化。
1990年11月26日,被视为中国资本市场“风向标”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紧接着,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开始了第一笔交易。
几年后,邓小平南巡讲话,让股份制改革的浪潮席卷神州。
如今,中国大地上,上市公司层出不穷,买股票、基金已经成为年轻人的重要理财方式。 本报记者 李剑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