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旧邦新命:感受改革开放30年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最新消息

改革开放来之不易 市场化改革道路必须坚持

  我们时代的伟大故事

  ——改革开放30周年与中国的“奇迹”

  【编者按】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从此拉开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大幕。在过去30年里,中国从一个贫穷封闭的落后国家一跃而成为经济总量位列全球第四、对外贸易居全球第二的“世界工厂”,古老的华夏大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华民族第一次实现了几代人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两个世纪中魂牵梦萦的伟大腾飞,也书写了人类现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从今天起,本报评论版推出“我们时代的伟大故事——改革开放30周年与中国的‘奇迹’”专题。我们希望,对过去30年的纪念和总结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推向新的更大的成功。

  本版今日刊发的三篇文章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高层国际论坛”发言记录,我们在此特别向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鸣谢。

  改革开放来之不易 市场化进程必须坚持

  高尚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的是指令性的计划经济,由中央通过各部委统一管理,各类物资实行统购统销,这严重影响了经济系统的有效运转。

  两个例子可以说明现实中的这种非效率。当时沈阳两家工厂,一家是变压器厂,另一家是冶炼厂。两家工厂都由国家来统一集中计划,产供销都掌握在政府,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也没有积极性。两家厂一墙之隔,但是由于隶属不同部委管辖,两家工厂之间不能直接进行交易。变压器厂需要的铜,都必须通过统购统销渠道从全国各地调到沈阳来,冶炼厂生产的铜也要调到全国各地去出售。现在看起来这种做法不可思议,如果两家工厂互相运输就可以节省时间,继而大大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另外一个例子是,1956年时,上海天气炎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需要购入鼓风机进行降温。但是由于企业没有自主权,采购都需要打报告,要通过七个部门的审批。当最后一个部门审批完的时候,夏天已经过去了。因为计划经济就是审批经济,没有审批就不能执行。我在看到这个情况以后,写了一篇题为《企业一定要有自主权》的调研报告,发表于1956年12月《人民日报》。那一年,毛主席指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就像家和企业的关系,一切权力统一到中央,把企业卡得死死的不是好办法,要发挥“两个积极性”,更主要的是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但是没有找到一个出路,因为脑子里有个传统的观念: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基。明明知道有问题,却谁也不敢动,那篇调研报告后来也受到了批判。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困难之中召开的会议,该次会议在理论上打破了两个凡是,这标志着思想理论上的禁区开始打破了。此前的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安徽小岗村的包干到户。当时任安徽省书记的万里发现,安徽虽为农业大省,却有着大量的外出乞讨的农民,其原因在于,受到左倾思想影响,实行人民公社的生产体制,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后来农业实行“大包干”,除了交给国家的、留给集体的,剩下就是自己的,所以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就丰收了,农民吃饱饭了。三中全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中国社会有今天就是因为有改革开放,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市场经济为中心,大家集中精力搞生产、搞发展。但是,一个民族的思想解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只是在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加入一定的市场调节,来促进各个经济主体的生产积极性。这虽然促进了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但还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的微调。十二大提出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因为计划经济反映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这个基本思路要坚持。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商品经济的概念,但是当时思想还不够解放,还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是主要,商品是次要。我在十三大上又提出三条意见。第一,计划经济或者市场经济只是手段的问题,不牵涉到社会主义的属性。第二,要用经济合同取代指令性计划。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计划跟市场要逐渐结合起来,亦即将实物性的计划转向政策性的计划。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批判市场化改革的声音又一次出现,直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阐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只是一种手段和方法,这一争论才暂时告一段落。

  近来,金融危机从美国蔓延到了全世界,这并不能说明市场化是错的,只能说明我们在市场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市场的监管。因为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政府只需在必要的时候推行宏观调控,市场就可以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市场化改革道路是中国经历了30年风风雨雨才探索出的一条正确道路,在任何时间都不容动摇。 (张牧扬整理)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个奇迹

  林毅夫(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

  我想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在改革开放之后表现得如此出色,而在同一政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经济却非常糟糕?第二,如果有人认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1978年我们实施了改革,那么,在20世纪80年、90年代有不少国家都进行过改革,为什么中国可以一枝独秀,而有的国家却发生了危机甚至遭遇了崩溃?第三,今后其他的国家是否能够实现类似于中国在过去三十年所实现的改革开放成就?

  我认为,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有潜力保持年均8%-10%的经济增长率,并在20-30年内完成现代化进程。这是由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是技术进步和创新。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走在前面,它们每实现的一步成就都是来源于其自主创新,它们要为此承担巨大的成本和风险。而发展中国家还远在国际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内,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引进和模仿技术,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较快地照搬一些发达国家的模式来发展,因而可能在20年内追赶上国际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中国在1978年以前并没有从这种技术进步中得益,原因主要在于,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政策制定者没有意识到,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过程中,产业和技术的选择实际上是内生的。在一个给定时刻,每个国家的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禀赋是给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禀赋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发达国家的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了数百年,劳动力相对稀缺,所以适合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低收入国家的富裕要素是劳动力和土地,所以有竞争力的产业应该是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的。然而,包括1949年以后的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想快速成为现代化的国家,所以大力发展重工业,但这违背了比较优势理论,违背了中国的禀赋条件。中国发展的这些重工业,大部分在开放竞争市场中都缺乏自生能力,因此,政府不得不保护他们,对他们进行补贴,这些都是对价格信号的扭曲,导致企业激励缺乏。这也就是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能够实现8%-10%的经济增长的原因。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改革后的30年内实现了年均9.5%的增长率,而其他国家的改革大多失败了?问题仍然在内生性上。当改革刚刚开始,人们并不明白,扭曲内生地来自于政府对缺乏自身能力的重工业的保护。许多国家试图在“华盛顿共识”的指引下即刻解决这些扭曲。但是在给定存在这些缺乏自身能力的企业的约束下,对这些企业进行保护也许是一个次优选择,立刻撤除保护则会把这个次优选择的状态引向一个第三优的状态。中国所做的,第一是通过奖励措施改善工业和农业部门的激励;第二是采取双轨制,一方面承认缺乏自生能力的产业的存在,继续对其提供保护,另一方面解放过去受到压制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否理解扭曲的内生性,正是造成中国与其他国家改革结果迥异的主要原因。如果其他国家也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它们也可以实现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

  有两种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是竞争市场机制,由于产业选择是内生的,如果没有市场,企业就无从选择。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竞争市场来显示要素的相对价格,给企业家正确的信号,从而可以选择正确的产业。但是我们也需要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加强激励、改革制度、保护一些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并在必要时去除进入壁垒。在改革过程中,政府有必要提高信息,由于信息是公共品,如果有私人提供必然导致信息缺乏。政府还需要在改革中健全法律制度,使其适应市场化的进程。

  总之,中国改革的经验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东南亚、非洲和拉美国家在消灭贫困和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张牧扬整理)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三大历史基础

  德怀特·珀金斯(Dwight Perkins)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基础有以下三点——一是中国的统一。在明朝时,中国人口已经达到了2亿,在清朝时则达到了人口数量的一个顶峰,正是为了管理这么庞大的国家,中国建立了一个系统性的治理结构,即官僚体制,这种官僚体制通过科举考试和对官员长达20多年的观察,不仅培养了官员们的官僚思想,也选出了一批具有军事才能的将领,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特别是文化方面的统一。这一点对经济社会的进步是很重要的,但是这种统一也有其不利的影响,统一的社会因其长久的稳定性而会形成保守的政府,当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时候,保守的政府在改革问题上便会犹豫不决,这部分是由于他们需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这也就解释了如下现象:1840年以来,中国政府改革迟缓,导致了国家发展的落后,虽然有过被侵略,但中国仍然是一个有统一管理机构的国家,能够统一人民的思想,使他们有共同发展经济的意愿。

  二是中国的教育。中国崇尚的是儒家教育,而儒家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学而优则仕,一个人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刻苦读书以便于将来能够进入政府机构,同时,高水平的教育也是复杂商业体系所要求的,晋商和徽商的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19世纪,教育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一点上,中国要好于同时期的日本。因此,中国有着发展教育的文化基础,事实上,中国的教育基础一直都很坚实,这一点也可以从在美国学习工程专业的中国学生数量上看出。

  三是中国高端的商业贸易体系。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贸易是受限制的,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但是人们从事商业的热情却并未因此而降低。此外,还有相当多的中国人在国外从事贸易活动,这些商人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作为国际城市的香港,也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香港人的营销活动促进了内地贸易渠道的扩宽。

  1949年后,中国采取苏联模式是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首先,苏联的成功告诉世界,苏联的经济模式可以打造出现代化的经济;其次,中国在建国后,参加了抗美援朝。为了支持军事国防力量的建设,只能遵循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此外,当时的人们也有亲苏的思想,所以这种发展模式在中国获得了很好的实施,改革开放前,中国年均6.1%的经济增长率也说明了采用这种发展模式的成功,虽然6.1%的增长率有点夸大,但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奠定了一定基础。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知识青年下乡政策,事实上也存在积极的一面的。下乡劳动虽然摧毁了一代人的青春年华,但是成功地使得这群青年认识到当时中国农村地区的现状,也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的问题,这对以后的改革开放是有积极影响的。此外,文化大革命打破了苏联的垂直融合体系,摧毁了国内试图推行自由化的左翼思想,在政治思想上形成了统一。

  以上的这些条件都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了历史基础。我们不仅应当从中国前30年的经济发展中吸取教训,也应当从中国后30年的经济发展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不能重蹈文化大革命的覆辙,不能采取这些错误的政策和错误的指导;经验是:任何发展中国家在学习中国发展模式的同时,应当看一看自己是否具有像中国一样的历史基础,是否有坚实的教育基础来开展改革,是否有强有力的官僚体制来推行改革的措施。 (余静文整理)

(责任编辑:杨笑)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