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我国经济形势与政策 > 我国经济形势

珠三角倒闭潮流言真相调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就世界而言,国际金融危机令所有目光指向美国;就中国而言,珠三角似乎成了这场风暴的“暴风眼”。

  “倒闭潮”、“民工返乡潮”、“外企老板人间蒸发”……2008年10月和11月间,流言和恐慌笼罩在珠三角上空。


  1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会议上表示,现在倒闭的总体都是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政府不能去救落后的生产能力,而是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过冬”、“倒闭”、“救市”……这些新流行语的背后,是人们深深的不安与惶惑。“倒闭潮”中倒下的中小企业究竟是不是“落后”?现在广东中小企业生存状况如何?《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带着疑问前往广东实地调查。

  “倒闭寒风”吹过珠三角

  天刚放亮,广州火车站的售票口就已经有人在排队了。26岁的江西姑娘王青倚靠在围栏上,心事重重地守着身边大包小包的行李,她的同伴则挤在买票的队伍里,一点点向窗口挪动着。再过5个小时,王青将与其他几个相处了大半年的四川、河南籍工友道别,各自踏上回家的旅程。

  “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回去了,我是3月份才来的呢。”王青叹了口气,现出一丝苦笑。早晨的风吹过城市上空,吹得王青的衣角呼啦作响。

  今年3月,王青和另几个同乡离开老家江西,来到广东顺德一家生产发热管的工厂打工。“来的时候,盼着能好好干上两年,可以多挣点钱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可没想到这么快就回去了。”王青告诉记者,“从9月底开始,厂里就没什么活可干了,再留在那里闲着也不是回事儿,厂里的800多名工人,都走了一半多了。”

  回忆起刚进厂那会儿,王青的眼里有了笑意,“哇,那时候订单可多了,做都做不完,除了规定的工作8小时以外,几乎每天都能加上两三个小时的班,每个月下来都能挣2000多元钱。”

  “后来就不行了,10月份才拿到了900块钱,好在老板并没有拖欠我们工资,每个员工走的时候都当即就结算清楚了。今年经济太不景气了,形势我们也多少有些了解,所以我们并不怨老板,老板也有老板的难处,都是没有办法的事。”

  事实上,从10月份开始,一个现象越来越清晰——王青和她的工友们回家了,更多的“王青”已经或者即将和她们一样,踏上回故乡的列车。

  10月和11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先后两次进入珠三角地区,试图对珠三角的“风暴等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10月15日,被视为金融危机破坏力具体体现的事件——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的合俊集团,坐落在东莞樟木头的两家工厂宣布倒闭,总数约6500人的员工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这个事件令整个珠三角为之一震。

  一时间,危机下的珠三角充满悲情气氛。10月23日,香港工业总会会长陈镇仁预测,珠三角现有7万家港资企业,如果有1/4出问题,那就有1.75万家企业倒闭。与此关联,这7万家工厂在珠三角雇佣了超过1000万工人,当1/4工厂关闭的情况发生后,将导致250万名员工失业并引发失业潮。

  合俊宣布倒闭两天之后,10月17日,百灵达公司深圳工厂宣布,从20日开始停止运营,1600名员工被解雇。紧跟着,有如多米诺骨牌,珠三角一些中小企业相继关门。

  记者在广东省中小企业局了解到,关闭企业数量较多的地市分别是:东莞市1464家、中山市956家、珠海市709家、深圳市704家、汕尾市587家、佛山市526家以及潮州市432家。从行业分布看,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陶瓷建材等传统型、低技术、高耗能行业。

  哪些企业在消失

  11月20日,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官维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7148家企业倒闭这个数据,是不完全的统计。“我们之前进行调查,现在再次进行调查。工商部门数据显示,全省共有99万多家合法存在的中小企业,但这个数据每天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目前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来自出口——今年前3季度在广东各类型出口企业中,无出口记录而去年同期有记录的共6823家,其中有3499家为民营企业,占同期广东退出出口企业总数的51.3%。在今年有出口记录的17812家企业中,则有31.9%呈下降趋势,数量达5676家。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倒闭?又是哪些企业在倒下?对此,官维平副局长认为,“从企业角度看,目前珠三角关闭的企业大致分如下几种:一种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被竞争对手"关闭"了;一种是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不高,被市场"关闭"了;还有一种是不符合产业升级要求,比如高耗能、不环保的企业,这是被政府的政策"关闭"了。”官维平告诉记者。

  他同时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对珠三角企业的影响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境外融资型企业受影响较大,境内融资型企业受影响较小;出口型企业受影响较大,内销型企业受影响较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大,技术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小。企业倒闭的原因除了受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影响外,主要还是发展过于信赖银行贷款和民间信贷;产品种类过于单一;大客户过于集中;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等自身问题。部分企业犹如秋后的枯枝残叶,被淘汰出局只是迟早的问题,金融危机只是加速了其死亡而已。

  外单退潮下的服装批发之冬

  11月21日,第十三届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如期举行,各种宣传广告遍布虎门大街小巷。在虎门最著名的服装交易场所之一的黄河服装批发市场,尽管正值国际金融风暴,服装交易会开幕当天,作为主会场的这座六层大楼,依然人头攒动,行走艰难。

  “虎门作为东莞市的一个镇,常住人口65万(户籍人口11万多),而从事服装及相关行业的人数达35万人之多。也就是说,在虎门,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从事服装行业的。”11月21日,挤在潮水般的人群中,虎门服装行业协会会长谭志强向记者介绍说,“这个交易会每年举办一次,已经成为虎门的招牌活动了,今年有所不同,经济状况不好,这个会多少能"提提气"”。

  记者在现场看到,与顾客们的兴致勃勃、争相抢购相比,商家们的反应却比较淡然。采访中,几位商家向记者表示“热闹不过是这几天所特有的景象”。一位姓黄的商户告诉记者,顾客流量的确很大,但大多数是零售采购,因为这几天是活动期,折扣比较多,大量市民都瞅准机会前来淘衣服。“这对我们做批发的而言,拉动作用并不明显。”

  商户王女士的语气更显悲观,“这种热闹比较虚幻吧。就我这个档口来说,从2008年初开始,生意就越做越差了。”她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以来,虎门大大小小数十家服装批发商场相继上演起了“关门秀”,成百上千商户停业,以抵制他们认为的高额商铺租金。

  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虎门布料、辅料市场,也受到了连锁效应影响。富民布料城16栋的商户洪云妹首次感觉到“虎门的冬天,原来也可以这么冷”。6年前,她从江苏老家来到虎门做丝绸生意,生意红火,“最旺的时候还是2004年。当时,外商拉着翻译直接去工厂,看好了面料直接拉货。那时候我们基本做外单,利润相对高些。”洪云妹说。

  “但自进入2008年,工厂一直勉强维持着。今年以来,不少小厂都倒闭了,整个行业的生意都不好做。”洪云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虎门的许多服装批发市场,一般每个档口都贴着一个商标的标识,每个商标背后就是一家工厂。“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意味着,一个商铺关门歇业,其实质,就是一家工厂的倒闭。”当地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装商告诉记者。

  “不容商量”的“双转移”

  和虎门一样,以陶瓷产业闻名的佛山,也有一个引以为豪的展会——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10月18日下午2点,第十二届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在佛山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这届据称“吸引了600家中外知名陶瓷卫浴企业和数万名专业采购商,邀请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及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领导、佛山市各级政府的重要领导出席开幕式”的“陶交会”,却因现场人气的惨淡而被媒体戏称为“最冷清的展会”。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展企业寥寥无几,前来参观的采购商更是少得可怜,“从首届博览会开始,几乎我每届都来,可是今年,场面太惨了。”展览大厅里,来自上海嘉定区的甄先生不住地摇头叹气。他告诉记者,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让建筑陶瓷行业受到了牵连。

  除了产业链的波及,陶瓷行业的“萧条”还有着人为因素的影响。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08年以前,佛山共有陶瓷企业260多家,在广东省“双转移”战略下,按照佛山政府对陶瓷产业的关停计划,佛山将只保留42家陶企,绝大多数企业将在1年多时间里被关闭或迁移。据统计,到今年上半年为止,有“千年陶都”之称的广东佛山一共关停陶瓷生产企业近70家,100多条生产线停产,这其中涉及到10多万从业人员的重新安置。

  “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陶瓷企业,老板自己则住在空气清新的别墅里,却让当地百姓在有害的环境中生活,这很不合理。”早在9月份,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明确表达了佛山市“腾笼换凤,产业升级”的坚决态度。林元和认为,把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小陶瓷生产企业关闭或外迁,扶持拥有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的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有助于佛山产业升级和生态保护。

  林元和的态度赢得了佛山市民的掌声,却换来了一些小厂老板的抱怨。在禅城区的一个即将搬迁的陶瓷厂,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个陶瓷厂要搬迁,除了压机可以搬走之外,其他设备基本上成了废铁,整个工厂可以再利用的资产不足两成。成本上涨、融资困难,出口受阻……“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整治搬迁,对企业的伤害实在太大了。”该负责人抱怨说。

  “佛山对陶瓷企业扶持一批、改造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决心不改。”林元和书记表示,佛山淘汰陶瓷行业落后产能、推进节能环保方面“决心不改而且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落后的生产能力注定被淘汰”

  虽然许多企业喊“冷”,但从数据上看,珠三角企业的情况并非想像中那么悲观。

  根据广东省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1-9月,广东全省关闭企业5.6万家,新开业的则达9.2万家,新开工企业数量实际上是在增长的。但从增幅看,关闭企业数比去年同期增加25%,新开工企业数量与去年持平。

  “国际金融风暴对广东确实有影响,但并没有形成"倒闭潮"。实际上,广东正实施"双转移"政策,即使没有金融风暴的影响,这些企业也会转移,也会搬迁。此外,广东还有很多新增长的企业。今年1-9月,全省注销企业有5万多家,但新登记注册的企业有9万多家。这些新登记注册的企业中有很多是小企业。广东省的"双转移"政策不会因金融风暴的影响而停下来,相反会成为应对金融风暴的一项重要对策。”11月12日,针对一些境外媒体对广东省情的夸大和渲染,广东省副省长肖志恒做了上述说明。

  与此同时,广东省中小企业局也向记者出示了会同广东省工商局统计的全省企业新注册数目,以及注吊销情况。据统计,2008年1—9月,全省各类市场主体共注吊销企业62361家,与此同时,全省新注册企业总数100634家,全省新注册企业总数与注吊销企业总数比较,净增加38273家。

  不久前,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在湛江进行专题调研时表示,现在大家都很关心广东经济遇到的困难,“但大家要认真分析一下,现在倒闭的是什么企业,有著名的大企业吗?没有!我判断,这些企业总体上讲,都是落后的生产能力。政府决不能去干市场经济不允许干的事情,不能去救落后的生产能力。”

  汪洋书记的这番话在网络上引起了一些争议。对于这些声音,汪洋书记作了明确的表态:“这些争议中,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我也想了,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走的是自己的路,让别人议论去吧。现在仍然是这样,走我们自己的路,科学发展的路,让别人议论去吧。不管别人怎么说,双转移要坚决,腾笼换鸟要坚决。千万不要因为要保增长,不管什么都继续上。”

  “30年前,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享受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的快乐,今天,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带来的痛苦。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广东用一个姿态快跑了十多年,现在放缓了一些速度,调整一下姿势,提高一下长跑动作的技术含量,应当是很正常的事情。”汪洋书记的这番话斩钉截铁。

  “冬天”里的珠三角企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崔晓林陈文娟苏邹滔子/广东报道

  案例一“我不想卖掉工厂回香港”

  采访时间:2008年11月28日

  地点:广州番禺大岗镇工业园区

  企业:振裕染印织造厂有限公司(下称“振裕公司”)

  目前处境:资金链断裂、数千员工离职、停产

  在大岗镇工业园区里,振裕公司犹如羊群里的骆驼,在长达数百米的枣红色围墙里,一大片红色建筑显得格外醒目。工厂大门前摆放着一对威风凛凛的大石狮,令这家企业透出浓重的传统色彩。“我们老板最喜欢红色和狮子,红色象征着红火,狮子则代表着王者之气。”11月28日上午,振裕公司的工作人员引领记者走进振裕。

  站在宽阔而整洁的厂区里,眼前的一切,却让人多少有些伤感——没有机器的轰鸣声,没有员工的身影;办公楼的大门上,褪色了的红“福”字在微风中飘来荡去……

  从2008年7月开始,工厂从半停产到停产,从第一名员工背包走人,到3000多名员工相继离开,振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死亡煎熬。

  1971年,振裕公司在香港成立。1989年夏天,当时已是香港四大最具规模印染纺织厂之一的振裕公司,进军大陆,开疆拓土。而当时,正是中国内地纺织企业最低迷的时刻,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纺织业遭受重创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大批外资、港资企业进入中国,逐渐成为了中国纺织产业的主力之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多年过去了,当年以“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健全的销售网络”而称雄的振裕公司,如今,正在重蹈中国传统纺织业的覆辙,在产业升级和国际金融风暴的双重压力下,这个投资24亿元人民币的纺织企业,正因资金链的断裂和管理上的致命缺陷,而摇摇欲坠。

  振裕总公司是香港四大最具规模染织厂之一。董事长黄旭桐先生于1992-1997年共投资1384万美元,兴办了番禺潭洲振裕纺织染印有限公司。后又在大岗镇工业园区成立现在的振裕公司。循着“投资—盈利—投资”的发展思路,十几年来,振裕公司陆续投资达24个亿,厂房及生产配套设施占地面积扩到了785亩、52.3万平方米,设备全部为国际原装进口。

  十多年来,公司已经形成了集纺纱、针织、梭织、牛仔、染印、成衣一条龙的多元化产业链,产品全部出口,主要销往欧美,每年出口额达六、七亿元,专业平台产值达30亿元。2001年,振裕公司闯进了全国外贸出口500强,全国棉印染行业销售收入前50名。

  11月28日上午11时,董事长黄炯坚出现在记者面前,“我相信,工厂也就好比人一样,人生病并不代表就会死的。”黄炯坚一直微笑着,并没有像记者预想的那样愁眉不展。

  “1989年夏,我们与广州市纺织局下属国营绢麻厂合作兴办起纺织实业。合作了四年,一直是赚钱的。”黄炯坚告诉记者。

  “上了轨道以后,我开始放手把公司交给手下的人打理,在公司呆的时间也少了。后来几年,问题开始一个个跑出来,等到引起重视的时候,已经积重难返。”黄炯坚不无遗憾地说。

  采访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记者的注意:振裕公司竟然没有自己的网站。对此,总经理肖盛龙的回答令人吃惊:“因为振裕根本就没有想建自己的网站,在这里,设备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而人的管理,却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传统化的。”

  由于“人的管理出现了问题”,致使振裕走向衰弱,这样的观点,在振裕公司内部大有市场。肖盛龙告诉记者,在振裕,工人工作环境好、压力小,就连普通工人的工资也比同行业其他厂要高出50%以上,“而且吃住全包,简直称得上社会主义最后一锅"大锅饭了"。”

  也许就是在这种管理之下,公司的资金、财务管理逐渐出现了漏洞,并且越来越大。2007年,国内纺织企业倍感压力,形势日益严峻,正在振裕感受到压力的时候,银行向振裕公司催还了1.2亿元贷款,至此,振裕的噩梦拉开帷幕。

  还没来得及缓过神,一场大火又让振裕公司再次元气大伤。黄炯坚回忆说,“尽管大火烧毁了公司的动力装置,但只要管理得当,完全可以在半个月内恢复生产的,而我们却整整拖了四个半月,那段时间,正是订单最多的换季期。”

  随后,黄炯坚的一位美国好友“3亿元注资振裕”的计划化为了泡影,资金链彻底断裂的振裕在风雨中更加飘摇,尽管黄炯坚天天坚守一线极力挽救,却仍然无力回天。

  2007年底,连按时发放工资都成了件难事。“今年1月,董事长把部分土地卖了,筹了钱给员工,董事长始终在积极应对困难,为员工着想,而不是拍拍屁股一走了之。”肖盛龙说,

  “很多朋友都在劝我,把厂房、设备卖掉回香港算了,但我只是摇头。没错,那样做我的确至少可以换回十来个亿,后半辈子都不用愁,但账不是这么算的,我看重的并不是钱,而是要挽救振裕,因为它是打造"中国创造"的一个顶级纺织专业平台。”黄炯坚说。

  据最新评估,振裕公司目前固定资产为14.8亿元,负债为1.8亿。截至2008年11月底,公司原有的3500多名员工已基本走光。

  案例二“只要300万,我们就能安然过冬”

  采访时间:2008年11月30日

  地点:广东省四会市龙甫镇

  企业:雄鹰欧美家用制品有限公司(下称“雄鹰公司”)

  目前处境:纺织+出口+劳动密集=难关

  正处于困境的雄鹰公司位于广东省四会市龙甫镇,由香港商人李可能创建,总投资超过6个亿,厂区面积5300多平方米,拥有11个生产车间,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厨用纺织设计、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制造商之一,产品100%出口,主销欧美市场,其次是南美、中东、澳洲、俄罗斯、日本等市场。2006年该企业产值1亿元,创税收300万元,2007年产品创汇3000多万美元。公司最鼎盛时,员工多达1200人,2008年年中还有700多人,目前仅有400多人。

  四会市中小企业局局长欧宏康满是感慨地向记者介绍董事长李可能的情况:李老先生已经年过七旬,在纺织出口行业摸爬滚打了四十多年,如今,本应到了安度晚年享清福的时候,可他却连休息都顾不上。

  “这么多年来,李老先生为四会做了不少贡献,雄鹰公司又有自主设计能力,前几天,政府帮雄鹰公司筹集了一笔周转款,希望能帮他渡过难关。不过老先生很要强,如果他不主动提的话,你们尽量别问这件事,照顾一下老人家的自尊。”欧局长再三交待。

  在雄鹰公司,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李可能老先生高高瘦瘦,头发一丝不乱地向后梳着,脸上写满了精干与睿智。

  “资金,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李可能告诉记者,雄鹰公司的产品是百分百出口,主要销往欧美市场,十几年来与客户的合作一直很好,但今年美国有好几家公司出现了欠款,加起来达400多万。“我也理解他们的难处,他们并不是骗钱,而是实在没有能力支付。尽管他们表示,新下的订单会保证付款,但问题是我这边已经没有能力再垫付了。”

  李可能透露,他也动过去美国“讨债”的心思,但真要绕大半个地球去要钱,对于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而言,又谈何容易,“而且那边也的确艰难,去了也不一定有用。”

  李可能告诉记者,现在如果继续接订单的话,必须把原本15天的收款期延长到60天,“加上原材料采购所需垫付款的时间,实际资金周转周期被拉长到三、四个月,这对目前的雄鹰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2007年,国家已经下了政策,纺织产业被划为贸易限制类,不给贷款,而我们雄鹰是纺织型+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三大关卡,贷款更是难上加难。”李可能一脸的无奈,“另一方面,之前美国开出的信用证拿回来可以到国内银行"打包"抵押,金融危机爆发后,就行不通了。”

  “和去年相比,今年订单多了,人民币也稳定,没有通胀,利润高了,本来应该是好做了,没想到,又碰上金融风暴,而且影响这么大。”李可能显得很无奈,“三百万,如果能有三百万的周转资金,我们公司就能安然过冬”。

  案例三

  “抵御风险的秘诀是创新和企业升级”


  采访时间:2008年12月1日

  地点:广东肇庆地区

  企业:多罗山蓝宝石稀有金属有限公司(下称“多罗山公司”)

  目前处境:未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几年前已完成

  产业升级、新投资计划暂停

  相对前两家企业,多罗山公司的情形要乐观许多,目前各项经营指标仍处于增长当中,用公司副总经理凌学钊的话来形容,是“产销两旺”。

  凌学钊告诉记者,2007年,多罗山公司的年销售收入为2.9亿,而2008年,将达4.5亿元。2007年,公司利税1400万,今年,这一数值将突破3000万元。

  目前,公司有员工600多人,其中大中专以上学历工程技术人员占70%。其主导产品包括钽粉、钽丝、高纯氧化钽、高纯氧化铌、氟钽酸钾、氢镍电池等。其中,氟钽酸钾达到年产500吨的能力,钽粉120吨,钽丝40吨,高纯氧化钽、高纯氧化铌年产40吨,氢镍电池年产1000万只。95%以上的产品出口到日本、美国、俄罗斯、德国、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作为中国南方最大的钽铌生产加工企业,多罗山公司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本200万元,十年的自主创新、技术研发,让公司成长为拥有三大厂区、厂房面积近12万平方米,员工600余名,固定资产5亿佘元(资产负债率5%以下,)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目前,多罗山公司在行业内的综合实力已跃居世界第四位,中国第二位。在凌学钊眼里,多罗山是“用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四、五十年的历程。”

  “金融风暴对国内经济,对企业的影响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公司确实没有受到什么冲击。”凌学钊说,“毕竟,我们的行业比较特殊,技术含量较高,产品用途广,用量少,作为添加剂成分售价是几千块钱一公斤。所以,相对一般低附加值的制造业来说,我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要强得多。”

  提起多罗山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凌学钊如数家珍:“我们公司生产的电容器级钽丝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为30%,99.99%的氧化铌也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钽棒占全球航空发动涡轮盘用钽量的40%……”

  凌学钊说,早在数年前,多罗山公司就提前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升级,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公司创业之初的产品钽粉,如今已成为了生产原料,每年还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

  而最让凌学钊感到自豪的,是公司的生产设备90%都是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从国外进口是按订单生产标准化设备,而我们自己做的话,可以针对我们的需求,对设备华而不实的部分进行去功能化设计,即方便实用,又极大地节约了成本,一台设备从美国进口需要180万,而我们自己做只要40万就能搞定。”

  凌学钊告诉记者,前不久,公司又买下了一块地,准备投资新建厂区,但因为要确保资金链安全,计划被暂时搁置了。“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的任何一个小动作,都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但是我相信,创新、产业升级,加上高端的市场需求,将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专访广东省副省长佟星:

  “双转移”是应对金融风暴的最有效措施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崔晓林吴尚清/广东报道

  在金融风暴“寒风”之下,广东省的管理者们开始出现在广东各地进行现场办公。11月初,在以推进“双转移”为主要内容的“第五届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上,广东省副省长佟星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并介绍了广东省的经济现状及以产业、劳动力转移为核心的“双转移”战略实施情况。

  《中国经济周刊》:“双转移”对珠三角经济有何促进作用?

  佟星: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及一系列配套文件的安排,2008年—2012年,省财政将安排欠发达地区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75亿元,支持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贴息贷款及基础设施建设;以竞争方式择优扶持欠发达地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共75亿元;安排产业转移奖励资金共25亿元;且每年安排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专项资金10亿元以上等,未来五年内广东省投入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财政资金将超过400亿元。

  通过大投入,既可加快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转入地的承接能力,降低转入企业的经营成本;又可在外需低迷的情况下拉动投资和内需,保持经济运行平稳,减少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能否介绍一下广东省目前产业转移工作的进展情况?

  佟星:珠三角地区成为广东省产业转移的主要转出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转移的企业中有75%左右由珠三角地区转出。珠三角地区通过将劳动密集型等产业转移到东西北地区,进而发展资金更密集、技术更先进的产业,逐步实现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经广东省政府批准认定的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有28个,每个欠发达地市至少有一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28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总规划面积24.80万亩。已认定的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截至2008年9月底已投入开发资金100多亿元,协议投资额超过960亿元,园区用工近15万人,其中本地劳动力8.13万人。已认定的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主要承接纺织服装(含制鞋)、电子通信、玩具、箱包、家电、塑料制品、家具、金属制品、客车、精细化工、建材、钟表业的产业转移项目。

  《中国经济周刊》:金融危机对广东有哪些影响?正在实施“双转移”战略的广东省将如何应对?

  佟星: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广东省的“双转移”战略已经实施,而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中小企业,正在经历要么关停,要么升级、整改,要么外迁的“产业变革”中。

  金融危机的到来,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加上一些媒体的夸大渲染,好像广东倒了好多企业,问题很严重。其实不然,在广东省产业升级的战略中,一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企业是注定要消亡的,金融危机只不过是加速了这种消亡的时间。

  客观讲,金融危机的确给一些中小型出口企业制造了麻烦。政府要在这个时候帮助企业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并抓住机遇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广东省将出资10亿元组建省级再担保公司,通过改善金融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工程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计划5年内投资2.3万亿元,加快实施“新十项工程”,引导、扩大消费。

  对于中央和广东省当前出台的各种利好政策,结合珠三角实际情况,我们要努力做到“七个结合”: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减轻企业负担与激活企业创新能力相结合;落实中央、省的政策与出台地方配套政策相结合;加大财政投入与营造企业良好发展环境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关心企业发展与关注民生问题相结合;应对危机与抓住机遇相结合。

  说到应对金融风暴,广东省正在实施的“双转移”战略,是应对这场风暴最有效的措施,同时,把发达地区的产业和劳动力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腾出空间让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得到长足发展,也是广东省尤其珠三角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马涛)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