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京剧演员肩负传承京剧文化重任”――著名京剧演员袁慧琴谈第六届全国京剧演员电视大赛 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新华社记者廖翊)“第六届全国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开赛以来,我一直很关注。对于这些参赛演员,我十分羡慕。
”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著名老旦袁慧琴对记者说。
1978年,13岁的袁慧琴正式学唱京剧,“"怎么,你学京剧呀?"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京剧实在太遥远了。”袁慧琴这样回忆。她表示,当时氛围下,学习京剧艺术的青少年凤毛麟角,相当寂寞冷清。
“这些年,各种戏曲表演评奖,现在又是连续10天电视直播京剧演员大赛……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这大体反映了京剧艺术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关注程度。”袁慧琴说,“我们这批青年演员都是幸运儿,赶上了好时候。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京剧艺术的发展,而且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使京剧这门古老艺术有了今天的盛景。”
“不久前我参加一个活动,有人对我说,现在学京剧、看京剧是一件很时尚的事情。我感到很欣慰。”
她表示,已经举行6届的全国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不仅给全国的优秀青年演员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同时,行当齐全的京剧大赛也在全国观众中十分有效地传播了京剧知识及其魅力,意义很大。
“20分钟的比赛,不可能充分展示一个演员所有的功夫和能力,我一直认为,参赛演员不要过于看重名次,应该视作全国青年同行难得的学习、交流、切磋机会。”
谈及对此次大赛的观感,一向直率的袁慧琴坦言,大赛表现了青年演员较为扎实而娴熟的基本功,十分可喜,“但是,所有的基本功、技巧等,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现在演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注重唱、念、做、打这些程式化技巧展示,忽略了对人物的体验和体现,未能实现艺术上的升华。”
这位被誉为“千面老旦”的优秀京剧演员指出,要实现表演艺术的升华与突破,只有不断加强文化素养,“中国戏剧演员从小练功、学艺,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文化理论的掌握。如果要真正成为一个艺术家,必须弥补这个弱项。”
袁慧琴介绍,自己30年艺术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充电”的过程。在戏剧舞台上崭露头角后,她考入中央戏曲学院学习,后来又在首届中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深造。文化素养的提高,为钻研、把握、创造戏剧人物提供了前提。
“当初演《契丹英后》中的萧太后时,我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对萧太后这个人物的特定的历史背景、性格、命运等作了详尽的分析和了解,最后确定用什么手段来表现她,无论是唱腔、台步、身段的运用等,都要合乎这个人物。只有这样,我才做到了突破老旦固有的程式化表演,使萧太后这个人物在舞台上显得立体而丰满,让观众觉得可信。一些传统京剧曲目能够成为经典,来自一代代艺术家的千锤百炼。”
袁慧琴说:“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京剧演员,我们肩负传承京剧文化的重任;要做到这点,必须从理论到实践上对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有非常充分、准确的认识和掌握。同时,也要在快餐文化流行的时代耐得住寂寞,保持着从事高雅艺术的一份"清高"。刘海粟大师说过,演员比来比去,最后比的是文化。我用这句话与所有参加大赛的青年同行共勉。”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