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阵痛中坚定公民社会脚步
■本报评论员
我们即将与2008年挥手说再见。2009年尽管还属于未来,从而严格来讲也是未知的领域,但作为2008年所对应的中国政治、社会、经济结构演化的接续,它的大致轮廓已被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勾勒出来,隐约可见。
12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发布2009年《社会蓝皮书》。该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社会学所研究员、“三农”问题研究专家陆学艺等到场作主题发言,解读中国社会形势并预测2009年社会热点。
据李培林介绍,2008年比较明显的新现象就是公民社会发展很快,公民意识显著增强。到2008年前三季度,全国注册登记的民间组织38.2万人,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概念基本融合。
的确,“公民社会”这一关键词是贯穿在2008年很多重要事件(如果不是所有的事件)中的一根主线,舍此难以深入这些事件的本质。
2008年对于中国,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悲喜交加,并充满了忧虑。
年初凝冻席卷南方数省,无数生民困于冰雪之中,瑟瑟发抖。5月,四川爆发大地震,天府之国山崩地裂,很多地方立时成为废墟。群体性事件撕开了一个大的口子,让人看到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奥运刚刚结束,立马又有“毒奶粉”的阴影笼罩中国。而在好不容易把这些事件留在了身后之后,人们还未来得及喘口气,经济的寒冷与自然的冬天又同步来临。
2008年,我们经历了太多。我们既能看到一支支公民自发组织的救援队伍,也能看到他们对于权力可能和已经有的贪腐的防范、追问;既能看到他们对于自身权利的认识,也能看到他们维护自身权利的无奈。这一切让人直想感叹:中国人居然有如此之强的公民意识,而他们应该享有的公民权利,由于种种原因,与他们应尽的公民义务并不相称。
无论怎样,可以肯定的是,经历了2008年的灾难的洗礼,中国人将比以前更加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做什么,也将比以前更加清楚,国家必须对自己做什么。
从社会与政治的结构关联,以及人心与制度的对应来看,在一个社会里,当公民意识极大地增强,公民对义务的履行已经变成了一种自觉,它就具有了一个强烈的规范性的指向:要求公民权利与这种意识,与公民义务对称。这意味着,2008年在离开之前,已经给2009年发了一个命令。
网络上已经有了让2008年快点结束的声音。无疑,对于太多的人来说,2008年是一场梦,更可能被认为是一场噩梦。毕竟,不仅天灾人祸在这一年袭击中国大地,而且我们现在还处于经济的寒冬。在新年还未来临时,很多人就似乎想一步跨入它的门槛,以获得一个好的开始。
但是,2008年的离去并不意味着经济寒冬的离去。要驱赶经济的寒冬,对时间的告别没有什么意义。真正重要的是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抗寒”能力。而事实已经证明,公民对国家的责任与国家对公民的责任双向互动,对于“抗寒”来说是多么重要。它将使公民与国家一道坚定信心,焕发出抗击危机的力量。也只有这样,政治、社会结构才不因一系列危机的袭击而失去良性演化的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讲,2009年,加大力度建设公民社会,也是中国“抗寒”和发展的一种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