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我有26年时间是在军队院校中度过的,经历了从学员到教员再到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变化。回顾这26年历程,看看三尺讲台上的变化,深为我军院校建设的辉煌成就而自豪。
1983年8月,我进入原装甲兵学院军队政治指挥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上世纪80年代的讲台上,有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是令人羡慕的事,但并不是所有教员都能写一手好字。于是,一些教员采用另一种教学方式——把授课标题写成一张张“大字报”,用铁夹子夹在图架上,随着讲课进度用小教鞭一张张地挑着翻过去,向学员展示授课内容。
除了板书和“大字报”,我更多的是用幻灯片进行教学。那时教室里配有幻灯机,拉上窗帘就可以把字幕投影到黑板旁边的白墙上。但是,多数幻灯片需要教员自己动手做。
1995年,学院开始为教研室配备微机。我记得,教研室配备的第一台微机是将主机与显示屏连在一起的康柏牌“386”一体机,虽然笨重一些,大家还是把它当作宝贝看待,教研室专门开会,研究如何保管和使用它。后来,陆续实现了任课教员“人手一机”,机器也从“386”升级到“486”、“586”。手头有了微机,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就方便多了。
新世纪新阶段,教学进入网络化时代。2000年我调入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任教,手头微机不断升级换代。CPU从“奔腾”系列到“酷睿”系列,显示器从厚重的CRT到轻薄的液晶式,整机从台式机到“笔记本”,配置和性能越来越高,3.5英吋软盘也结束历史使命而替换为小巧精致的U盘。今天,一些教室里虽然还保留着原先的玻璃面黑板,但电子屏幕的“白板”则更加方便实用。“白板”不但可以影射出鲜亮的文字和图像,更能随手用电子笔在上面书写涂擦,彻底结束了教室内粉尘飞扬的历史。
“数字化校园”的建成,使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在,教员办公室与各教室实现了互联互通,课前轻点鼠标就能将课件和影像资料发送到教室微机上;课中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随时与学院各网点和全军各网站链接,调阅与课程的相关资料,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员和教员可以随时登录学科专业网站快速检索相关资料,“虚拟教室”开辟了教员和学员间交流互动的新渠道,使得教学双方的联系日益紧密。
从教室里黑板向“白板”的跨越,再到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现,改革开放30年教室里的变化,不正是我军建设突飞猛进的一个缩影吗?(作者系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