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是人生之大喜事。择吉日良辰喜结良缘,宴请亲朋好友分享幸福,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老理儿”。上世纪70年代,鲁中乡村的婚礼古朴而繁琐,但孩提时代的我所关注的不是这些仪式,而是在“闹洞房”时“抢”到更多的喜糖。我家兄妹多,仅靠生产队分的口粮常常填不饱肚子,所以就盼着在亲友的婚宴上,能吃到糖果和有鱼有肉的大餐。
最难忘的是参加我小叔的婚礼。小叔是村里的拖拉机手,由媒婆牵线搭桥,村里让人羡慕的一位赤脚医生成了我的小婶。
结婚那天,穿着蓝色中山装的小叔和一身红棉袄的小婶格外风光,摆在新房里的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格外醒目。我因是本族里最小的男孩而得到特别待遇,坐在贵客席上大快朵颐,吃得肚皮鼓鼓。“闹洞房”时,又被姑姑婶婶们安排当“压炕童子”,并把甜甜的喜糖装满了口袋,让我在小伙伴中自豪了许久。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当兵到了塞外军营。由于文化功底不错,指导员把我从通信排选调到连部当了文书。多年来,我一直清晰地记得指导员的婚礼。那一天,婚礼的举办地点——连队俱乐部被我们布置得兵味十足、喜气洋洋。我第一次感觉到指导员一身笔挺的军装配上嫂子那身洁白的婚纱是那么美。为了“闹洞房”,全连官兵献计献策,“吊线吃苹果”、“介绍恋爱史”、“击鼓传花出节目”、“猜谜对对碰”等陆续展开,我们几乎把俱乐部闹翻天。
今年国庆长假,我接到研究生同学发来的短信,告知他即将告别单身生活,踏上红地毯。这位同学在某部担任网管,主要负责单位局域网的维护。因同在北京,我和爱人正欲商量调整安排时间去参加他的婚礼,他却回信告诉我,已携准新娘赴三亚度假,他们的婚礼不宴请宾朋,不收取红包,参加者请登录他们的博客。妻子催我赶紧上网看看究竟。输入他给的网址后,一个制作得美轮美奂的主页立即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同学为博客取名“今日之新婚、明日之金婚”,主页设置了“新婚请柬”、“爱情花园”、“成长记忆”、“感恩父母”、“祝福留言板”、“我们俩的心声”、“天涯海角视频”等栏目。文字、照片、动漫、音视频等,将他们的“网上新房”烘托得别有一番趣味。在“祝福留言板”上,已留有上百条祝福帖子。我和妻子不禁被他们这对信息时代下特立独行的“闪客”所折服了。
敲打键盘书写留言之际,我不禁感慨万千,从“闹洞房”到“访博客”,婚礼形式的变化映衬出的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向现代化的迈进,也是人们思想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跃进。(作者系总参某部政治部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