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12月16日电(记者王军伟)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印象刘三姐》《瓦氏夫人》……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以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等形式,大力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使我国这个少数民族人最多的自治区至今保留着多样化的民族风情。
12月13日,中国首部大型壮族原生态歌舞剧《壮锦》在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市开演,其浓郁的民族风情令许多观众惊叹。与此同时,一部反映侗族民俗文化的电影《金画眉》正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石门冲生态景区开拍。据介绍,这是继今年侗乡题材电影《田歌》之后,又一部反映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风土人情的电影作品。
在充分利用歌舞、电影等艺术形式挖掘广西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广西还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据了解,5年来,仅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就安排了800多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办整理了1000多万字的民族古籍,先后出版了《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还盘王愿》《密洛陀古歌》《壮族通史》《瑶族通史》等一批书籍。
建设民族生态博物馆是广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又一形式。南丹县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馆长陆朝金介绍,生态博物馆是在原来的地理、社会和文化条件中保存和介绍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模式。2003年底广西启动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以来,相继建成了南丹县白裤瑶民族生态博物馆、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生态博物馆、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和贺州市客家生态博物馆。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