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里
1986年,家里有了第一个固定资产——单位卖给父亲的“房改房”。它位于一环路外的玉林村,坐车去看新房时,新房子的院外还有农田,于是想到了更早10年的事:
那时还没小学毕业,一群孩子准备搞一次郊游,有同学提议去看跳伞塔:“我爸每天都要去飞机场运东西,路过一座好高的塔,上面有人跳降落伞。
”
我们决定去那儿看看。先走到春熙路附近,坐4路公共汽车到提督街;然后步行到人民南路,转乘16路车,只觉得花了很长的时间,就看见跳伞塔了。
高高的跳伞塔竖立在空中,却有大铁门挡住了我们。只好扶着铁门看看,手臂一样的铁架子上上下下的,上面挂着降落伞和人。很多年后,我才知道他们是在练习定点跳伞,而塔的高度约五六十米。
进不了塔下的院子,我们只好回到路上。马路上几乎没有过往的车辆,我们就趴在路上,看着地面上缈缈升起的水汽,感受阳光洒在路面的温度。然后在马路上一阵疯跑,无比快乐。
1984年10月,因为要修建四川省体育馆,跳伞塔被“水压控制爆破”了。虽然没了塔,这个区域依然留着这个名字。
谁会想到只10年光景,我家安在了当年郊游的地方。后来,成都又修了二环路、三环路、绕城路,今后还会有数字更大的环路。
“跳伞塔没有塔。”被不少人认为是成都的一怪,其实是城市变化太快。塔没了,让它留在地名里,它也就继续在城市的记忆里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