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在全国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些部门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仍然过多过滥,严重背离了科学发展观要求;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清理规范党委、人大、政协和法院、检察院系统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通知》精神,认真自查自纠、清理规范(12月18日《人民日报》)。
必要的评比表彰活动无疑具有推动工作的积极意义,但如果过多过滥,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了基层和群众的负担,也极容易助长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歪风邪气,甚至滋生吃拿卡要等各种腐败行为,因此近年来中央及有关部门接二连三地发文严加制止。然而令人惊诧的是,这一顽疾竟然久治不愈,年年清理年年犯,生命力之强简直比牛皮癣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究其原因,恐怕主要还是源自两个方面的驱动。
一是政绩驱动。下级部门渴望获得表彰,因为这既能为领导脸上贴金、添彩,显示出他们“超越以往”的能力与作为,也能在目标管理等考核中装点门面,甚至加分赢得更多的荣誉;上级部门热衷于表彰,因为向上可以总结汇报如何指导和推动了基层工作、如何开创了新的局面,向下可以当作指挥棒号令“诸侯”,围着自己转、干给领导看,以体现本行业、本部门的非凡业绩。于是,评比表彰泛滥、荣誉证书贬值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利益驱动。一些部门平时不努力、年终搞突击,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权、利之间也!想获得荣誉吗?想在考核中过关吗?那得“表示表示”才行。甚至还有少数部门明目张胆地借检查评比之名乱收费、搞摊派、拉赞助等。显然,这完全就是利用行政管理权力换取部门利益,让基层单位穷于应付,虽不堪重负却又敢怒而不敢言。倘若有谁不识时务,轻则挑毛拣刺,给你弄顶“落后”的帽子戴戴,重则“整改”、处罚,把你折腾个半死不活。诸如此类评比表彰,除了损人利己之外,毫无任何价值可言。
由此可见,要狠刹评比表彰过多过滥之风,就必须坚决摁住这些隐藏其中的内在冲动。只有改革评比表彰的体制机制,精简和优化评比项目,扭转条条块块蜂拥而上、禁而难止的混乱局面,让一些部门失去评比表彰的机会;只有优化政绩考核体系,严禁利用评比表彰搭车谋利,让一些部门失去评比表彰的欲望;只有强化审查与问责,对违规违纪者严惩不贷,让一些部门失去评比表彰的胆量,才能真正让评比表彰活动少而精、少而优,才能真正让基层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科学发展、服务群众上来。张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