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昨日召开家蚕基因组研究重大进展汇报会,继2003年绘制完成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后,以向仲怀院士为代表的西南大学家蚕研究团队历经5年攻坚,绘制完成世界首张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同时还首次成功开发出转基因新型有色茧品种,共取得4项重大研究成果。
团队专家指出,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的完成,使大家能更深地认识吐丝、食性、发育及变态等家蚕特异的生物学过程,将为识别、筛选具有重要价值功能基因提供重要支撑。
预测出14623个家蚕基因 家蚕基因组精细图和之前发布的框架图相比,具有基因覆盖深度高、基因组组装更加完整、基因鉴定更加准确等特点,其基因组的序列覆盖度达到8.48倍,基因的覆盖度达99.6%,基因组装更加完整。通过精细分析,科学家共预测出了14623个家蚕基因,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精细图谱和分子连锁图谱的整合,目前已将76.7%的基因组片段和82.2%的基因定位到了家蚕染色体上。
绿色蚕丝能发荧光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转基因新型有色茧品种,这也是我国首次获得的转基因新型有色蚕丝。团队专家指出,天然彩色茧中除了绿色茧的部分色素存在于丝素中外,其他色素大都存在于丝胶中,在缫丝、精炼的过程中极易损失和破坏,这也是人们在长期的品种选育中选择无色素的白色茧而淘汰有色茧的根本原因。
西南大学目前已成功建立了高效、实用的家蚕转基因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转基因新型有色茧开发技术,并与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育成了一对色彩稳定的新型绿色茧品种,完成批量缫丝和茧丝的性能鉴定,缫出的生丝不但在自然光下具有美丽的绿色,而且在紫外光下能发出绚丽的绿色荧光。成果一旦推广,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西南大学家蚕研究团队通过5年刻苦攻关,还相继取得了绘制完成30种蚕类基因组变异图谱、绘制完成家蚕重要病原微生物微孢子虫基因组精细图谱等2项重大研究成果。
苦干5年盒饭方便面相伴 “5年来觉得最对不起家人,都泡在实验室里了,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真的是太短暂了。”西南大学家蚕研究团队一名成员,对记者诉说了成果背后的辛劳。从2003年框架图谱绘制完成后,他们马不停蹄地继续投入到更深入的研究中,5年来与他们相伴最多的是盒饭和方便面。
为了早日完成精细图,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主动放弃了休息时间,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情,有的同事还经常通宵工作。5年下来,1万多个家蚕基因遗传上的分析和鉴定终于完成。
“这又是一个新开始,我们还会有更多的产业运用上的成果。”对于未来,西南大学家蚕研究团队的成员们充满了信心,家蚕基因研究的成果将一项一项地变成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本组文/本报记者戴宇)
西南大学蚕基因研究成果时间表 2003年,蚕桑学重点实验室成功绘制出家蚕基因框架图,被誉为21世纪蚕业科学研究的里程碑,奠定了我国在家蚕基因组研究中的世界领先地位。该成果2004年12月10日在《科学》上发表,这是近百年来我国在《科学》杂志发表家蚕研究论文“零”的突破,也是世界昆虫学界的一件大事。
2006年1月2日,蚕桑学重点实验室研制成功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这是我国在家蚕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进展,将为我国家蚕产业的发展以及人类防病找到有效途径。
2008年12月,世界首张蚕基因组精细图谱在西南大学完成,我国为世界家蚕基因组研究作出又一重大贡献。 (戴宇 整理)
(来源:华龙网)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