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地域观念、保护心态堵住上海大学生求职之路
宁要上海1000不要外地5000
□晨报记者 林颖颖实习生 杨通梅
宁愿选择在上海拿1000元的月薪,也不愿意去做外地5000元一月的工作。
招聘现场
上海企业:排长龙 VS 外地摊位:冷清清
上海电力公司的招聘负责人忙着收简历、现场面谈,没空喝一口水,而记者在与之三个摊位之隔的吉林省电力公司摊位前站了10分钟,却没有看到一个大学生前来询问。这是昨天记者在上海电力学院承办的第六届全国电力人才招聘大会上海站的现场看到的一幕。
在这个招聘会上,几乎每个上海企业的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但是一些外省市的电力公司摊位前却冷冷清清。吉林省电力公司招聘人员王先生翻翻桌上仅有的7份简历,告诉记者,来投简历的学生基本上是原籍在长江以北的学生,长江以南的很少,“更别说上海学生了,到目前为止一个没有,想想上世纪50年代,我们单位老上海大学生很多,但是最近几年基本没有了”。
昨天在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的招聘会上,也有类似的情况。招聘会现场B区内,环球数码媒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摊位被手揣简历的学生团团围住,对面苏州国际科技园招聘点前却冷冷清清,招聘负责人古先生告诉记者:“我们已经做好了冷场的心理准备了,本来就是想在金融危机之时,来上海招一些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不过还是有很多学生不愿意来。”
求职心态
家长:不放心去外地 VS 学生:其实很想飞
电气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小陆昨天在招聘会上投了4份简历,全部都是上海的企业。和记者聊起明年的就业形势时,他连连摇头说“不好”,不过他告诉记者,尽管上海竞争很激烈,但作为上海本地生源,他不会到外地去工作,就算是长三角地区也不考虑。
当被问及“上海的一份每月1000多元的工作,和昆山一个月薪5000元的岗位,你选哪个”时,小陆居然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前者,后来他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这其实是我爸妈的意思,他们强烈反对我去外地工作,哪怕是上海周边的城市,只要是离开上海就不行,说走远了照顾不到我,只要我在上海找工作,怎么都行。”小陆最后还透露,其实自己在父母身边生活了20余年,也很向往外面的世界,“如果父母能支持我,也许我会选择到外地工作,那么我现在找工作的路也许没这么窄了”。
记者招聘会上发现,和小陆一样,不少大学生仍然背负着父母的意愿在找工作,多数上海家长也希望“小囡”留在身边。“孩子从来没离开我们,到外地去工作肯定不放心。”到招聘会来帮孩子投递简历的家长沈女士告诉记者,她坚决不会让儿子去外地工作,“就算是今年在上海找不到,那就明年再找,反正我们家也不缺他那点钱,只要他留在我们身边就好”。
校方意见
严峻形势下,“走出去”天地更宽
“其实很多外地单位在当地都相当不错,我们请他们来也着实花费了好些功夫。”上海电力学院学生处副处长石笑寒告诉记者,现在上海学生到中、西部地区求职,学校都会给予很大的优惠,比如给予优秀毕业生的评定等,而且很多外地单位提供的岗位和薪酬也很不错,很有发展潜力。“但是学生愿意去外地就业的还是不多,即使原籍在外地的学生也更愿意在上海工作,上海学生去外地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其中很多都是受制于父母。“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本来独立性就比较差,父母一反对,就更不可能出去了。”
上海大学数码学院辅导员李珺珺表示,考虑到很多学生就业会扎堆上海,最近学校也专门组织讲座,疏导学生的就业观念,积极鼓励大家去外地工作。石笑寒则建议家长,当前就业形势比较困难,上海的竞争尤为激烈,如果能够找到外地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岗位,还是可以考虑的。家长也不应一味束缚孩子,毕竟他们都已经成年,是时候放开手,让他们走出去,外面天地更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