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 (记者 崔静于文静季明)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进程窗口的广东深圳市、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应对挑战,“危”中寻求新“机”。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深圳市市长许宗衡毫不讳言金融危机对深圳的冲击:“深圳的外贸依存度是300%,其中外贸出口182%,外贸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8强,这决定了我们受这次国际金融海啸冲击,包括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形势是严峻的。
”
许宗衡说,这种冲击直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贸出口大幅回落,二是工业增速出现回落,一批加工贸易型企业生产能力开始大规模减少。今年以来关闭停产的企业总数达682家,其中由于金融海啸直接冲击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导致的占60%至70%。
这种情形同样出现在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上海浦东新区,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天津滨海新区。今年以来,浦东的经济总量增
徐麟预计,今年全年浦东吸收外资总计可超过49亿美元,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这一数字相当可观。
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苟利军表示,面对金融危机,滨海新区将继续金融方面的改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对增强经济的活力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滨海新区今后将加强营造金融发展环境,大力支持现代财务公司、租赁公司、股权基金、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吸引更多海内外的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到滨海新区发展。
通过采取解决包括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加快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解决企业发展用地难等问题及加强政府服务等一系列措施,三地政府“危”中求“机”,与企业共度时艰、共克难关。许宗衡表示,深圳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出现了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成为面对金融海啸的一个亮点,预计可实现年初提出的12%经济增长目标,徐麟也指出,尽管困难较大,浦东依然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