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12-23 01:46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内容的真实﹑情感的浓烈﹑语言的畅达﹑形式的新颖,这是我初读梁志宏新著《太阳下的向日葵:一个正统文人的全息档案》的突出感受。
老实说,对于志宏的诗作我读得不多,当然《检察长的眼睛》等名作除外。所以然之故,是因为我对新诗向无研究。名诗人﹑名诗还是要拜读的,不过仅止于阅读欣赏而已。但他的这本“向日葵”,我拿在手上随意一翻,立刻就激发起了阅读的冲动。是因为身世经历大体相似?还是由于都到了“俯首而立”“重温”“回放”的阶段?一时间说不清楚,反正是想先睹为快。
我不是逐卷逐节从头至尾去读,而是先看卷宗二三四,次看卷宗八“大地斜阳”,再看“初恋”及其它。看过后的初步印象已如上述,不必赘言。我想说的是,有的章节读过了还想再回头看看,在这过程中便引发了一些思考和感想。想得最多也最深入的就是“向日葵”——这个作者所选用的主体意象。向日葵也叫藿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藿葵向阳这一自然规律,不仅看到了它向阳的本生倾向性,更赋予了它忠诚的高尚品格。曹植表曰,“葵诚以倾叶”;连佛家也要求以“藿葵之悃”来敬佛,这就是明证。任何花都是美丽的,向日葵当然美丽;又因了它的黄色和忠诚,所以常常用以象征太阳和爱情,古今中外皆然。荷兰绘画大师梵高的油画《向日葵》,中国古诗有句“恐负云鬟效藿葵”,不都说明了这一点吗?向阳,忠诚,有爱心,这就是向日葵被赋予的特定内涵,也是在共和国阳光下成长起来的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拥有和经历的精神追求。
我和志宏是山西大学中文系“63级”甲班的同班同学,这个年龄的人基本上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基本上接受了“文革”前十七年的教育。现在回想起来,青少年时代是无忧无虑﹑幸福愉快的;尽管有经济条件等各种差异,但没有现在孩子们升学就业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这些在“向日葵”的档案里有着清晰生动的记述。向日葵们向阳是没有问题的,“朵朵葵花向太阳”的歌声响彻大地。向日葵们的历史说明,归根结底,太阳是祖国和人民,领袖和党也应是为着祖国和人民,祖国和人民既是滋生养育向日葵们的肥沃大地,也是滋润光照他们的雨露阳光。这二者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统一,是从长远的观点和本质上看的。如此看来,我们这些向日葵过去是不是夸饰有余,但实事求是不够;向阳有余,但民主创新不够?这让我马上联想到该书的副题:一个正统文人的全息档案。正统文人,定位准确而精当。文人约略等同于知识分子,正统则一是从向阳的意义上说的,我们是新社会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二是从继承了古代“士”的道统的意义上说的。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始终有一个特殊的阶层——士。对于它的形成和特点,在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中有全面而又较为细致的分析。对照一下,我们现当代知识分子是不是连缺点也都继承下来了,唯书﹑唯上﹑愚忠﹑执拗等等。时代进步了,现在是新科技时代。无论从哪方面看,我们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以适应当今面向未来。清人有句:“鬓发虽斑豪气在,藿葵未萎赤忱留。”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为了改革创新,为了祖国的明天。
志宏的“档案”标明是“全息”的,这在纵向上是非常充分的,有正文,即家园﹑校历、诗档、文综﹑情秘、广角等类别,还有今注与链接。要说美中不足,就是表现在横向上。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楚,思想感情的过程明白,但对于经济生活方面的记述较少,如学费﹑伙食费﹑物价等。其实,经济生活对人们的政治态度﹑学习热情才具有基本的决定性影响。还有就是一些大事件的历史时代背景,有交代,似不够充分,像“文革”,再过几十年,恐怕人们就很难理解当时我们为什么那样热衷﹑那样疯狂了。“文革”前人们的眼界相对狭隘,思想闭塞,出身地位的影响被夸大了,思想政治的作用被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所以一旦释放,就很难控制,这就需要“点睛”式的﹑既形象又深刻的叙述和剖析。记得一位老先生念过一首打油诗:“皮鞭一声响,牛棚住四年;腰弯头点地,臀耸眼朝天;面任千人唾,书传两地难;更深说梦话,还背老三篇。”用以表现“文革”时期特定人群的遭际和世态人情,既形象生动又入木三分,胜过累牍连篇的长文。我没有求全责备的意思,而是说志宏“全息”的愿望是部分实现了,资料翔实,弥足珍贵;但立体意义上的全息,还有待于交叉回忆,相互印证。总之,无论是研究其人其事,还是研究相关的时代,我以为志宏这部《太阳下的向日葵》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自足的权威脚本。
张成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