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田建军
近来,美国汽车“三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向美国政府求援行动,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一件大事,令人关注。虽然美国政府最终决定伸出援手,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美国汽车“三巨头”的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素来强势的美国汽车“三巨头”,何以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如此不堪一击,成为国际汽车界倒下的首批汽车巨头?业内人士指出,真正打倒美国汽车“三巨头”的不是金融危机本身,而是他们自己。仿佛人体内隐而不发的“毒瘤”,金融危机只是起到了一个催化作用。
众所周知,美国汽车以油耗大著称,大排量是其显著特征。这在当今全球石油资源紧张、油价波动频繁的年代,明显是背道而驰。另外,劳动力成本高、研发投入不足、体制僵化等,也都给美国汽车业套上了一道道无形的绞索,扼杀了其活力,使其日益走向没落。
不难发现,美国汽车业这些“毒瘤”,其实在我国汽车业也能找到影子:近年来,我国汽车业高速增长,持续的井喷行情掩盖了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一方面,我国石油需求对国际依存度越来越高,一半以上要靠进口;另一方面,我国汽车业追求大排量车、豪华车的生产和消费习惯依然没有改变,鼓励小排量汽车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出台阻力重重,各地行动缓慢,措施难以到位。同时,国内一些主流汽车厂商热衷于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销量”“市场占有率”“利润”等成了关键词,而对技术创新、创建自有品牌,以及研发未来新一代电动汽车等投入不足,进展缓慢,收效甚微。风光的背后,留下的是汽车业缺乏创新活力和前进动力的阴影。
金融危机不但给长期大手大脚惯了的美国人和美国汽车业沉重的一击,而且也给我们活生生地上了一课:它提醒我们,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如果不尊重科学,失去了创新的活力,终究还是“纸老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也如此。
(据新华社12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