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主任记者吕良德通讯员关彤
当兵两年的李强复员回家了。他背着行李,一脚踏进所住社区办公室的门,对书记胡静琴说:“我想见见我的"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们!”
胡静琴一愣:眼前这个浑身都透着精气神儿的小伙子,就是两年前那个连说话都是低着头喃喃而语的李强吗?
“是!”李强用军人特有的坚毅的声音回答。
12月23日,记者来到了李强所在的和平区南湖街道文安路社区,聆听了李强和一百封“家书”的故事……
破碎家庭缺少关爱
李强的童年令人揪心:刚出生不久,母亲就离开了他和父亲。而此后,父亲的性格也变得古怪起来——小李强到了入学的年龄,父亲却不让他去读书,说上学会带来灾难;生活中则不让他吃大米饭,说吃大米会得脚气……父亲这些怪癖让李强“不知道如何是好”。
“说出来别人都不会相信。我每次去他家,一掀锅盖看到全是硬邦邦的窝窝头。”胡书记告诉记者,社区了解到李强家的情况后,帮他走进了校门。为了使李强顺利完成学业,社区居民轮流当起了李强的代理“父母”。
身在军营渴望“家书”
2006年,李强18岁,社区将他送去参军。李强成了一名边防兵。
新兵连里,家书是新兵和家人传递温情最重要的途径。一封、两封、三封……可每一封寄来的信上都是别人的名字,每一个战友读信时的温馨表情都让李强更孤独。他知道,父亲是不会给他写信的……
“后来,他终于有了一个打电话的机会,就打给了社区。”胡书记说,“通话时间很短,十几秒钟,只有简单的几句话,"我也想收到家里写给我的信"。”
社区居民是你亲人
李强的心愿很快就在社区中传开。给李强写家书,成了社区居民的头等大事。
“这孩子从小就缺少关爱,需要心理帮助与支持。”住在同一社区、有着40年教育经验的张锁金大娘听说了李强的事儿,第一个拿出信纸、信封,写信。张大娘还来到李强以前就读过的青年大街小学,向师生倡议给李强写“家书”。
“我以前在青年大街小学工作过,虽然没教过李强,但他就像我的学生一样,我得帮帮这孩子。”张锁金说。校领导、老师、学弟学妹、社区邻居纷纷行动起来,写下了对李强的祝福。不久,饱含关爱的100封“家书”诞生了,有位邻居还给李强画了一幅励志国画。
在这100封“家书”中,有教李强怎样和战友相处的;有鼓励他勇敢面对生活的;还有激励他更加坚强、战胜困难的……
“家书”成就优秀士兵
充满温情的“家书”寄到李强所在的部队。“你被这么多人牵挂,真是最幸福的人!”100封“家书”,让战友们无不羡慕;100封家书,让李强笑了,温暖了,腰挺起来了。他开始主动和战友、首长讲述自己的家事,在部队里的训练也更加刻苦了。由于表现出色,李强被评为优秀士兵。
今年12月初,李强复员了。回到家他直奔社区,他想见见那些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鼓励、帮助过他的好心人,也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以前,我一直都生活在压抑中,非常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每次和生人说话总是低着头,不敢看对方。如今,生活的磨砺已经成为我的财富。改变我的,就是家乡的"亲人"。我感谢你们。”李强说。
经过两年的军营锻炼,李强身体结实了,比从前更懂事了,邻居们见了,都替他高兴。张锁金大娘表示:“我打算和李强建立长久的联系,以后他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来找我,只要我能帮上忙的,一定尽全力。”
目前,社区干部和邻居们正在为李强的工作思虑着,奔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