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久生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上辛苦地工作着每一天。 (资料图片) |
核心提示
黄久生入选“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候选名单。消息传来,人们不禁要问:黄久生是何许人也?他都做了哪些事情,能入选“感动中国”人物?
黄久生其实是一位身在郑州的农民工,今年43岁的他出生于信阳市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自小就吃“百家饭”。为了报答乡亲们的恩情,从1996年起,开始资助家乡的680位孤寡老人,这些老人每年都能收到他送的米、面及生活费。从1996年到现在的12年里,他花费在这上面的资金已达120万元。
母亲早逝,6岁担起抚养妹妹的重任
1965年8月,黄久生出生于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一户普通农民家里,6岁前,黄久生和其他孩子一样,在父母的呵护下,享受着快乐的童年。
但他的家庭在1971年突然发生了变故,那年冬天一个雪片飞舞的夜晚,他的母亲撇下6岁的他、4岁的妹妹和两岁的弟弟,带着无尽的眷恋离开了人世。母亲去世后,父亲依然像往常一样,走村串户,继续靠补锅补盆来维持一家的生计,十天半月还不回一次家。但即使这样,生活仍然无法维持下去,无奈之下,父亲把黄久生的弟弟送给了一户富裕人家。后来,父亲对这个家庭也丧失了信心,倒插门去了别人家。黄久生兄妹彻底成了没人管的孩子。
黄久生一边要照顾年幼妹妹黄久芳的生活起居,一边还要下地干活挣钱。只有6岁的黄久生不是把饭做得半生不熟就是煮煳,有一次不小心还把本已经漏雨的茅屋给点燃了。
没有妈妈给做衣服和鞋子,直到现在黄久生还能清晰地记得冬天那种“冻到骨头缝里”的感觉。
善良乡亲,“百家饭”养育兄妹成人
李小姑和黄久生兄妹是邻居,她带着蒸好的南瓜去看望黄久生兄妹时,眼前是兄妹俩喝的清可见底的稀饭,大盐疙瘩泡成的盐水就是他们的菜。李小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她急忙把那碗盐水倒掉,把南瓜放在了兄妹俩的面前。
兄妹俩你推我让了半天,为了打破僵局,黄久生突然拿起两块南瓜塞进嘴里,因为吃得太急,被噎得不住打嗝。
黄久生说:“妹妹,我吃饱了,你看我都打嗝了,你也快吃吧。”
黄久芳这才把一块南瓜塞进嘴里。
兄妹俩互让南瓜的故事,很快在村里传开。自此以后,这两个可怜的孩子便成了乡亲们共同的牵挂,常常是东家端来一碗米饭、青菜,西家送来几个窝头、几件棉衣。
吕中秀大妈住在黄久生兄妹的隔壁,那时候常常惦记着这两个苦命的孩子。
她儿子与黄久生同龄,因买不起新衣服,吕中秀把白粗布染成蓝色,算是为儿子做的“新衣服”,想到黄久生的可怜,吕中秀决定让儿子委屈一下。初一一大早,吕中秀就把“新衣服”送到了黄久生家,穿上“新衣服”的黄久生感激地叫了一声“妈”。从此,黄久生兄妹一直把吕中秀叫“妈”。
怀揣感恩,他为善良邻居挑满第一缸水
在乡亲们的关爱和呵护下,黄久生健康地成长着,感恩之情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也悄然萌动。
“我该怎么报答这些善良的邻居呀。”1978年只有13岁的他,开始了他的报恩行动。黄久生发现邻居李小姑每次到200米外的村边水井挑水,颠着小脚,很费力,就萌生了帮她挑水的念头。
那年深秋的一个夜晚,黄久生看着村里人都睡了,就悄悄地拿起扁担挑起两个空桶,来到水井旁。因为年龄小,一满桶水他提不上来,就分几次把一个水桶装满。
村里的小路很崎岖,黄久生脚步踉跄地担着水小心翼翼地走进李小姑家的厨房,轻轻地把水倒进水缸。那一晚,他共挑了13趟,把李小姑家的水缸装满。两天后的夜里,黄久生再次去为李小姑家挑水,被李小姑的丈夫黄传迅“逮”了个正着。
高中毕业后,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但并不顺利。他先是在信阳市的一个砖厂垒砖坯,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但最后仍是连饭都吃不饱。然后他又随邻居到湖北打工,拼着命干了一年,还是没挣到钱。此后他就到了郑州,卖起了大米,虽然磨破了脚,嗓子也喊哑了,钱依然没挣到几个。
打工生涯中的几次挫折,给黄久生一种强烈的刺激:“没有一技之长,干什么都没有前途。”于是在做建筑工的时候,他努力地学习起建筑施工技术。在搬砖时,总是随着师傅砌墙前进而前移,提灰时,总是放在师傅顺手的地方。师傅空闲时,他就虚心地请教建筑知识。很快地,师傅就喜欢上了这个勤奋而朴实的小伙子,从支模、砌砖到看图纸、摆线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为了学到精益求精的技术,他还省吃俭用,买来一本本建筑方面的书籍。在别人闲聊时,在别人喝酒打牌时,他就一头钻进书本里汲取知识的养分。
通过学习和不懈地拼搏与奋斗,黄久生逐渐由一名提灰搬砖的小工,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行家。与此同时,他的事业也在平稳发展,先后担任中建七局一公司郑州分公司民工组组长、班长、队长、项目部副经理、项目部经理,手下的农民工队伍也发展到了如今的800多人。
不忘乡亲,他给680位孤寡老人做“儿子”
1986年春节是黄久生出门打拼3年第一次回乡,节前他雇了一辆拖拉机,载满年货回到了家乡。可他回乡短暂的喜悦,很快被家乡依然贫困的情景所消减。“怎样才能让村里摆脱贫困呢?”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把全村的年轻人都带到外面去闯荡。春节过后,黄久生带出了40多名村民到了郑州,做起了建筑工人。
1996年春节前,黄久生再次带足礼物回到家乡,在走亲串户中,他看到许多老人们买不起御寒的棉衣,吃不上米、油、肉时,饱受缺衣少食窘境的黄久生的心一下子被揪得生疼。
黄久生再次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潢川县双柳树镇680多户鳏寡孤独老人照顾起来。从那以后,每到春节,他都早早地把钱汇到双柳树镇民政所,由民政所代为这680位老人买米、面、油和肉,从没有间断,而且费用逐年都在增加。2万元、5万元,如今每年至少10万元。
在黄久生的老家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说起黄久生来,老人们有说不完的话。李广群老人说:“黄久生每次回来,都会挨家挨户地看望俺们这些老人,看到缺什么,很快就给送来了。”
黄久生的邻居吕中秀,前些年丈夫得了癌症,黄久生听说后,就把钱送到了她家里,让她的丈夫治病,但病没治好,丈夫还是离开了吕中秀,黄久生就把吕中秀接到了郑州的家里,把她养了起来。
120多万元,为的就是让老人们幸福一点
黄久生对于家乡老人的资助,很是低调。12月22日,当记者采访黄久生,问起资助680名老人共花费多少钱时,黄久生说:“我从来没算过,我觉得乡亲们对我恩情很重,做的这些很微不足道”。
据双柳树镇民政所的工作人员介绍,黄久生花费在照顾老人身上的钱已经有120多万元。
去年双柳树镇建镇敬老院,黄久生一下子拿出50万元资金,镇里想把敬老院的名字叫做“黄久生敬老院”,黄久生听说这个消息后,和镇里领导协调了多次,说啥也不同意用他的名字。
黄久生虽然时刻牵挂着680位老人,但他在郑州的工地上事情特别多,所以和这些老人见面的机会并不多。有些老人还为了见一面资助自己的黄久生,三番五次跑到镇政府,要求镇政府领导帮助见上一面。
黄久生每次回家都要到双柳树镇各村的敬老院和孤寡老人家里去看看。熊少文今年67岁了,是双柳树镇张营村的五保户。去年春节时,黄久生去给熊少文老人送棉衣和皮鞋。熊少文老人露出残缺不齐的牙齿,乐呵呵地说:“一辈子都没有穿过皮鞋,这鞋真好。又是这个叫黄久生的,好多年了,给俺送了不少东西,但遗憾的是,一直没能见上他一面,也不知道他长啥样。”
“您不认识他?给您穿鞋的这位就是黄久生。”在旁边站着的张营村支部书记黄真明告诉他。
“啥?他就是黄久生?”熊少文有点不敢相信,“真的是他?看这事搞的,还让人家给我试鞋,多不好啊。我得好好感谢感谢人家。”
老人拉着他的手非留他吃饭。
去年10月的一天,黄久生去看望吕家枝老人,黄久生给老人试穿过棉袄后起身要走时,吕家枝连忙说了句“你等一下”,随后急忙跑到院子里,打开鸡笼提出来一只鸡,并顺手找了条绳子绑住了鸡腿。
“这只老母鸡养了几年了,是土鸡,春天起我就一直想着等你回来炖了吃呢。你在郑州辛苦,带回去自己炖了补补身子吧。”老人说着,硬是把鸡往黄久生的手里塞。黄久生不要,起身往屋外走,吕家枝也赶紧从屋里追出来带着哭腔叹道:“久生啊,嗨,这孩子……”
说起家乡的680位孤寡老人,黄久生说:“我一直把这些老人们当成自己的父母,因为我母亲没有享到过一点福,现在一看到跟我母亲年龄相仿的,就想到我母亲了,想让这些老人们生活得快乐一点,幸福一点。虽说有的不认识我,但是已经有感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