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上海12月24日消息 (记者吴善阳通讯员叶胜舟实习记者谢靓)上海市委农办、市农委和解放日报社今天联合举办了上海农村改革发展30周年座谈会,“我与郊区改革发展30年”征文大赛同时颁奖。上海市委常委吴志明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副市长胡延照主持会议。市政府副秘书长范希平通报了“我与郊区改革发展30年”征文大赛评选结果。市委农办、市农委主任孙雷作上海农村改革发展30年报告,解放日报社总编辑裘新总结了“我与郊区改革发展30年”征文大赛情况。
会议回顾了30年来上海农村改革发展主要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郊区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逐步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围绕农村确定基本经济制度,上海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新世纪以来,上海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措施,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体制,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会议认为上海农村改革30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是上海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实惠得到最多的时期。农业增产增效取得重要成绩。30年来,尽管郊区耕地面积减少了43%,但始终确保了市场供应和城市安全。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56亿元,增长了14.2倍。建成设施粮田102万亩,设施菜田15万亩,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65%。农业劳均产出由1978年的868元,增加到2007年的31481元。农村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的台阶。2007年郊区实现增加值4688.44亿元,比1984年的60亿元增长78倍。农村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20%提高到2007年的65%。农村基层组织不断得到巩固,农村精神文明不断得到加强,农村社会风气得到明显改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978年的281元提高到2007年的10222元,增长了36.4倍。农民收入连续四年增幅超过10%,分别跃上7000、8000、9000、10000元四个台阶。到2007年底,本市农民参加镇保人数为138.6万人,其中30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平均为519元/月,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74.16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1.83万人,享受老年农民养老金财政托底补贴人数为20万人。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3.7%下降到2007的36.8%,下降了近17个百分点。
会议强调,30年来上海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离不开中央决策与上海实际相结合,离不开政策的连续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离不开工作的全局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上海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上海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会议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一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要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三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四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五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六要建立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制度;七要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