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12月23日举行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在会上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气象现代化朝着世界先进水平迈出了重要步伐,用3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历程,使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水平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有些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
郑国光说,我国已建成了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综合气象探测系统。发射了风云两个系列气象卫星并实现了业务化运行和双星观测,跻身于世界气象卫星大国行列。建成了138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建成了由2134个国家级地面自动气象站和19290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组成的全国地面观测站网。
郑国光说,新一代天气预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和数值预报产品的广泛应用,使我国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实现了由传统的人工分析为主的定性分析预报方式,向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为平台、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方法的自动化、客观化和定量化分析预报方向的重大变革。气象预报预测精细化程度和准确率大幅提升,其中热带气旋的路径预报平均误差、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和暴雨预报准确率接近世界先进国家水平。
郑国光说,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已由单一天气预报发展为目前的短期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估、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等业务,以及空气质量等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海洋气象、流域面雨量和城市积涝等专业专项业务。
郑国光说,气象服务已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目前每天接受气象服务的公众超过10亿人次,手机气象短信定制用户达8000多万户。台风、暴雨、干旱、高温、寒潮、沙尘暴、暴风雪、雷电、雾、霾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明显增强,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1%-3%。
郑国光表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气象现代化已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