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4日电 (记者蒋旭峰 程云杰)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本月到访北京时向媒体坦言,当前国际经济界对中国明年GDP的预测不一,世行最近也调低中国经济明年增长预测至7.5%,但他不会纠缠于数据问题,而是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趋势变化。
12月中旬以来,中国政府各部门公布的部分11月份经济数据出现下跌,包括进出口、工业增加值、用电量、外商直接投资、财政收入、工业品出厂价格。一些专家预言中国经济今年不仅将结束连续五年的两位数增长,而且很可能遭遇一场“严冬”。
尽管如此,记者采访的中外学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具备平稳渡过这次危机的条件,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看,中国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都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
中国政府最近在宏观经济调控上频繁出手。继宣布在2年内投资4万亿元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后,政府两度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陆续提高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放宽“二套房”贷款政策,减免转让环节营业税。
本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允许困难企业在明年内缓缴社会保险费6个月,预计将为企业阶段性减负2000多亿元。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结余规模较大的统筹地区,缴费费率还被允许在一定时期得到“适当降低”。
虽然中央为刺激经济打出的这套“组合拳”仍在继续,但人们已经能够看到一些变化:如果说最初的4万亿经济刺激措施主要是把“保增长”同国家长远建设相结合的话,最近的刺激措施更注重尽快稳定和培育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并激发企业的生产投资积极性。
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庄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经历了多次外来冲击,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经济实力也变得更为强大。这次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更大,但中国抗击风险的能力已经变得更强,驾驭挑战的经验也更加丰富,“相信中国能再次化险为夷”。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随着上一轮调控影响力的完全释放和近期“保增长”措施的落实,明年第三季度内需的回暖有可能托住外部的冲击,所以明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有可能比全球经济更快地复苏。
外交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欧明刚强调,在危机面前必须拨云去雾,看到大的发展趋势。他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潜力,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对周边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整体拉动作用也在日益提升。
虽然11月份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与去年同比下降幅度达36.52%,但很多分析人士并没有对此表现出太多的担心。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国经济学家王庆指出,在全球经济放缓,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外资“卷铺盖回家很正常”,通过资本账户流入的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是很小的。
事实上,一些在华多年的外商投资企业仍然对中国经济持有信心。沃尔沃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蒋岚说:“当我们外资圈里的朋友谈起中国4万亿投资计划和保增长举措时,有人把它们比喻成北京奥运会期间给人带来希望、照亮夜空的烟火。”
她说,中国今后的发展不会再走低水平扩张的老路,中国日益注重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沃尔沃和中国政府在这些领域有很多合作,包括与交通部的“中国城市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等项目。
庄健认为:“中国一不缺市场,二不缺需求,关键是稳定信心,并把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机会。”
专家预计,中国政府推行的“家电下乡”项目未来4年能带动近万亿消费,松下电器等中外电器厂商均表示正密切关注“家电下乡”项目的推进情况,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这个项目的价格要求并从中获利。
另外,诺基亚西门子通信、爱立信等外资品牌也积极加大对中国的投入和研发,力争分享中国3G技术升级创新的大蛋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一直比较高,美日欧经济陷入困难,中国“订单经济”的硬伤在这场危机中暴露无遗。很多专家预测,明年的出口环境会进一步恶化,主要是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可能更为严重,外部需求会进一步削弱。
面向未来,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开放的大国,就必须逐步降低对外依存度,走扩大内需之路。商务部专家梅新育说:“只有依靠内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内在地要求提高本国国民收入,以便为生产创造更多的有效需求,才符合我们经济发展的本来目标。但同时又要警惕将投资和消费对立的倾向。”
他说,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依然在逐步释放。这场危机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增添了难度,但是只有通过转型,中国才有可能在国际上改善国际经贸利益分配格局,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让中国企业在国际经贸利益分配中获得更高份额;只有通过转型,中国才能使经济增长的成果尽可能地让广大民众分享。
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之际,国际上“投资中国”的声音却一直存在,很多著名机构和专家也认为中国将率先走出危机阴影。随着中国政府的系列政策起到预计效果,国内需求被充分启动,这些预期将被证明是正确的。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