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胜出,副教授履新副市长
王庆利自己也没想到,2008年,他的人生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
一个多月前,他是广东省委党校的副教授,一个多月前,他还应邀作了一次讲座。就像很多大学老师一样,王庆利未来的生活几乎是可以预见的:教书育人、潜心研究,一生在外界所羡慕的平淡与清闲中悠然度过。然而这一切在今年的11月21日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珠海市人大常委会任命39岁的王庆利为经济特区珠海市的副市长。
时代周报记者 龙利群 发自广州
4关13卡的跨越
2008年8月1日,广东省委党校老师王庆利的生活一如往常。不过这一天广东省委组织部的一则公告却着实让中华大地沸腾了一阵—公告称,广东将面向全国公选100名优秀年轻干部。
这是广东“双百”人才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通过“两推荐一述评”、公推公选、省市联合公选等多种方式,选拔200名厅处级优秀干部到重要岗位任职,其中100名从广东省内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拔,100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这是广东省贯彻省委书记汪洋提出的人才战略的又一新举措。
公告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也打破了王庆利的平静生活。他得知这个消息也动心了,一番犹豫后报了名。他的目标是珠三角5个地级市的副市长。
生活从这里开始拐弯。
这次广东公选,全国共有6200多人报名,经过严格的年龄等相关职位报考资格审查后,近2000人失去了机会。
9月7日,王庆利和他的考友们共3828人参加了笔试。王庆利竞争的珠三角5个副市长职位,平均122人选1人!
综合素质、领导工作案例、外语三项笔试淘汰过后,王庆利还有599个考友。
9月21日和22日两天是面试时间,包括专题发言、结构化面试、人机对话和外语口试四个环节。王庆利所竞逐的职位共有29人参加。此次公选实行的是“大评委制”,要求每一组评委的人数不少于50人,这意味着,王庆利的每一次面试都要面对至少50名评委。而且职位涉及的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5市还各设有一个分会场,采用视频会议的方式打分。
面对这样的阵势,早已习惯了三尺讲台的王庆利表现突出。“他给人的感觉明显不一般,表现稳定,风度很好,一直面带笑容,侃侃而谈,而且一边讲,一边还伴有生动的手势,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全程参与此次公选的媒体监督员说起王庆利的面试表现记忆犹新。“稳重之中又有一种自如、自信”,是这位媒体监督员对王庆利的评价。
王庆利的优秀表现让他顺利进入了下一关—9月24日、25日进行的领导能力测试。这个环节的最后一站是在惠州市博罗县驻点调研,当天的日程安排是上午进行调研,下午闭关写调研报告,7点交报告。后来有选手爆料说,王教授真厉害,4点才开始写,6点左右就写完了!时代周报记者说起这个小插曲时,王庆利呵呵一笑:“哪有。我一直有睡午觉的习惯,那天不知怎么一觉睡得特别踏实,醒来已经3点半了,赶紧梳理思路动笔写。”
在王庆利和考友们闯完第四关的第二天下午,公选记分工作完成,百人名单出炉。
9月28日是个喜悦的日子。王庆利和与他同样表现优秀的王玲(原任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副区长,现任佛山市副市长)、成洪波(原任肇庆市委副秘书长,现任东莞市副市长)、殷昭举(原任广州市白云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现任中山市副市长)、陈佳林(原任湖南省文联副秘书长,现任江门市副市长)在这一天接到广东省委组织部通知,他们进入了省市联合公选百名厅处级年轻干部考察对象的大名单。
5位百里挑一的优胜者终于完成了4关13卡的跨越。
10月14日,王庆利们通过了公示。
普通老师的不普通
胜出后,不少人觉得王庆利太幸运了,然而他的朋友,他的同事,包括全程参与此次公选的媒体监督员都传达出一个讯息,王庆利的非凡转身绝不仅仅是幸运之神的一个吻。
一位媒体监督员在看了王庆利的面试表现后很钦佩,后来看到他的简历才发现,王庆利这一路走得很不容易。
1991年,王庆利从山东省济宁市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毕业后,回到老家山东费县的一个初中做了2年老师,然后到该县实验中学做了4年高中英语老师,此后,他用7年时间攻读硕士、博士。2004年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博士毕业后,王庆利来到广东省委党校,从普通老师到副教授,到该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广东行政学院政治学系)主任,一年上一个大台阶。“他的成功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上述媒体监督员感慨。
在同事眼中,王庆利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老师,但却能感觉到他很 有想法。对于他的学识,有同事很佩服,认为王庆利在解读现实难题上有独到的看法,而且他不是一个读死书的学者,如他自己所言,在广州的4年半时间,他去过广东21个地级市考察过。
作为省委党校的副教授,王庆利还经常应邀到省、市机关单位和高校进行一些政策、理论的讲座,比如十七大报告解读、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等课题。“知识渊博”、“见解独到”、“生动精彩”是邀请单位对他的讲座评价中用得最为频繁的词。
学识归学识,毕竟从一个高校教师,成为一位副市长,这是个不小的跨度,也引起一些公众质疑—“学者从政会不会水土不服”?在11月12日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王庆利诙谐地表示了自己的信心,“至于水土不服,我不认同,在广州接近4年半的时间,我去过广东21个地级市考察,到目前为止,我对这些地方都很适应,没有水土不服的症状,我想广东是一个很包容的地方,改革开放30年,广东吸纳了全国很多人才来创业的啊”。
“到珠海,我是个新兵”
11月18日,王庆利到珠海市报到。21日,他接过珠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甘霖颁发的副市长任命书。这位被外界称为“学而优则仕”的清华大学博士,正式踏上了从政的道路。
“是否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领导干部,真正的考试才刚刚开始!”11月12日,省委书记汪洋在与参加“双百”领导人才计划第二期干部培训班的学员集体谈话中,对即将履新的年轻干部寄予厚望。
王庆利也深知“上级党委组织对我们这批年轻干部有很高的期望,到珠海来工作,珠海的干部群众也对我们寄予厚望,这是一种鼓励,同时又是一种压力。”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他再次强调,“人到心到,到珠海来,就是珠海人,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
不过,履新一个月来,珠海本地媒体觉得王庆利非常低调。对此,王庆利解释,自上任以来,他一直在做调研工作,也参加一些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活动,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工作分工。王庆利很诚恳,“到珠海,我是个新兵,要向珠海的群众、同事、领导学习请教一些具体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把调查研究工作做好,了解珠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现在他已经对珠海社会经济发展的面貌有了基本的概念。
采访中,王庆利主动提到了媒体对他“学而优则仕”的评价,他再次表示不敢担当这个名号,“这并不是谦虚,从一个教授到一个市的副市长,角色转换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
虽然已经离开了省委党校,但该校2009年研究生招生简章还没来得及更新,王庆利还在导师之列。党校科社部的老师说起王庆利,还是亲切地称呼“我们王博”。
而另一边,王庆利上任一个月,珠海市政府网站上,市长之窗栏目列出的市长名单中,还没有王庆利的资料,珠海市政府办公室秘书科工作人员解释说网站还没有进行更新。在记者12月22日致电珠海市政府电话总机要求转接王副市长办公室时,接线小姐告诉记者,还没有王副市长办公室的电话号码记录—珠海市民对王庆利或许还是陌生的。珠海、王庆利正在互相熟悉对方,接纳对方。
王庆利
1969年生,山东省费县人。
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法学博士。
2004年毕业后任职于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06年6月起,担任该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广东行政学院政治学系)主任,副教授,广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当代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问题。
2008年11月,通过公选,获任珠海市副市长。
“面对评委就当讲一堂课”
成为副市长的王庆利,明显比原来繁忙多了,12月23日晚将近9点,记者才第二次与王庆利联系上,完成了前一天被打断的采访。
时代周报:在看到这次公选公告出来之前,您有想到过会走上仕途吗?
王庆利:没有,至少绝对不是2008年计划。
时代周报:您在报名之前有过犹豫吗?
王庆利:有,而且很犹豫。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我长期在学校工作,已经非常熟悉,也比较习惯了,而进入行政系统,需要一个很大的转变过程,因此要审视自己,适不适合从政。另一方面,对教学科研岗位我是很有感情的,如果要舍弃,还要冷静思考。但是我从内心深处,还是想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践成果。
时代周报:当时对自己胜出有几成把握?
王庆利:一成把握都没有,只是抱着一种尝试的心态,往前走,走一步,看一步。但我这人做事比较认真,既然参与了,那就认真做。另外也有一种知识分子的虚荣心吧,觉得这也是个面子问题,考得太差不好看,所以到真正面对评委的时候,还是会有些紧张。
时代周报:您会紧张?有媒体监督员说您是表现最稳的一个。
王庆利:(大笑)那是让我的表象给迷惑啦!不过因为我长期站讲台,后来面对评委的时候,就安慰自己,“就当是讲一堂课啦,只不过课的时间短一点啦”。
时代周报:公选中哪个环节给您印象最深刻?
王庆利:最深刻的是专题发言环节。规则是准备14分钟,做7分钟发言,考前不知道题目。我本以为是每个考生一个题,考完后才发现,原来大家做的是同一道题,这才明白游戏规则。
我记得当时的考题是,“继续解放思想,用世界眼光和战略眼光来谋划珠三角”。这个题目大家都有关注,要想比其他选手表现更出色,在内容和表达上就要有创新,而且要在14分钟内理出思路,这是个很大的挑战,我当时很费了一番脑筋。
时代周报: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报这个岗位,有想到竞争会这么激烈吗?
王庆利:想到了,报名之前我也权衡过。有些组因为资格限制,我不能报,比如高校副校长,需要正高职称,我不是正高。我只能报前三组,一个是主管经济的,一个是主管行政监察的,要求的专业性更强。我的长处是综合,在政治、经济、文化、党建等几方面都有涉及,每一个又不是特别专,所以感觉报第一组更能把我的优势发挥出来。这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时代周报: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得知自己胜出的?是不是特别高兴?
王庆利:当时正在家里休息,省委组织部通知我胜出了,得到这个消息后我很平静。当时想的是,这麻烦了,后面还有几关呢。(笑)其实在我决定报名的时候,考上考不上两种结果都预料到了,所以一直很平静。
时代周报:我看到11月4日您还给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作了一次讲座,您当时已经是副市长人选了,为什么还答应去作这个讲座?
王庆利:我始终是从我的身份考虑问题的,在还没有到珠海正式上任之前,我仍然是党校的人,讲座是我应该做的工作。
时代周报:如果让您为自己上任一个月来的工作打分,您会打多少分?
王庆利:及格吧。这段时间主要工作是熟悉情况,但思维习惯、言谈举止方面,按理说换了角色之后应该有些变化,但现在看来,我过去的痕迹还是比较重。
时代周报:您作为公选制度的一个获益者,可否对这个制度作个评述?
王庆利:其实汪洋书记的话很经典,广东省的“双百”计划,选出来的人改变不了广东省干部队伍的大局,但体现了一个用人导向问题。广东省这次公选应该说从组织形式到环节设计,许多方面都是全国首创,比如实行大评委制,下级评上级,一个评委只用一次,最后的考察环节是1:1考察等等。这是我们干部选拔任用上的一种崭新尝试,我对于这种选拔制度是非常认可的。
但我们这200名干部是不是选对了,关键看我们在工作岗位上实际的工作效果怎么样,能不能正确对待这个机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所以汪洋书记对我们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这些年轻干部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上应该从零开始。
时代周报:从您刚才的话里我发现,其实普通市民才真正是这个制度的获益者,因为公选出来的这样的一群年轻、有想法、有干劲的干部,对政府的工作会起一个推动作用。
王庆利:我同意你的看法。如果说一个好的制度,或说尝试,能选出一些真正优秀的人,那真正是百姓之福。我们的社会也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时代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