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的高科技考古设备。 |
发掘出土的文物。 |
工作人员正在考古发掘现场绘图。图片均为本报记者吴伟洪摄 |
新石器时代遗址藏身台山核电站
是迄今岭南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面”
本报记者蒲荔子通讯员魏峻发自台山
台山市赤溪镇台山核电主场区轰鸣作响,一片3950平方米的沙丘上,散落着5000年前人们使用过的各种石器和陶器碎片,有些碎片上有被烟熏黑的痕迹。所有文物完全没有移动,仿佛主人昨天刚走———昨日,记者来到位于台山核电主场区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台山腰古沙丘遗址,看到了这座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此次考古发掘的领队、广东省考古研究所专家魏峻称,以前,对于新石器时代的渔猎文化都只有零散的发掘,这是迄今为止,岭南地区发掘出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渔猎文化的“活动面”。考古工作于2008年7月初开始,预计全部发掘工作将在2009年1月中旬结束。
生活生产分区清晰
“看,这是网坠,当时的人们用来捕鱼沉网的。那些砾石是用来磨骨器的……”魏峻带领记者走进这片先民遗址的第一发掘区。软软的沙丘之间,随处是千年前先民们散落的陶片、石块。“这些文物的位置完全没有移动,保存得非常完好。”魏峻说。
腰鼓遗址坐落在核电主场区所在的腰古湾濒海第二道沙堤上,距离现代海岸线约300米。整条沙堤长度近1公里,大致呈西北—东南向。第一发掘区位于沙堤北端发掘面积3950平方米,为单纯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分布区,也是腰古遗址最重要的部分。
发掘现场,数十个10米×10米的探方整齐分布。在南部和东部,70多个较为规则的圆形或者长方形的柱洞围标志着这里是先民的房屋建筑区,住房形态是古越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底部离地);北部和西部是生产和生活区,先民们在这里制造骨器、石器。陶器基本都是炊煮器和饮食器,包括大陶釜、各式陶钵、圈足盘和器座等;石器制作简单,包括各类渔猎工具、加工工具和装饰品。渔猎工具主要为各式石网坠;加工工具如砺石、石磨盘、石杵、石锛、石锤、凹石、石钻等;装饰品如石英或者水晶制成的环、玦。而在房屋建筑区和生产-生活区之间空间,古代文化遗物的数量明显较少,应该是类似“广场”的屋前活动空间。
30厘米下有更早文物层
四五千年前,古越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而今,数十个现代人也在这里“劳作”———他们是住在附近的村民,受雇于考古所从事短期的考古作业,工钱是每人每天55元。考古人员特地提醒:这片遗址上任何一小陶器碎片、石器废料,都不能带走。不过,在他们眼中,这些并不是值钱的玩意。
根据保存完好的文化遗存的形态特征和组合特点,魏峻初步判断遗址的年代为距今4500—5000年。他认为,腰古遗址的发掘资料为研究珠三角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海滨人类的社会和生活提供了理想的资料。
这片背山靠海的先民活动空间为何能保存得如何完整?魏峻分析说,这是因为这片区域的地理位置较为闭塞,交通十分不便,基本上没有受到人为扰动。
魏峻还透露,第一发掘区首层活动面已完成发掘工作,接下来将进入清点文物的工作。而就在这个遗址下面30厘米处,还有一层更早的保存完好的文物层等待发掘。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