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12月23日,公安部部长助理在全国公安机关一次会议上表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各级公安经侦部门要严格把握法律政策界限,讲究执法方式方法,对负责企业正常经营的高管人员要慎用拘留、逮捕措施。
“对企业高管慎用拘留逮捕措施”此言一出,立即引起普遍质疑,人们的矛头指向惊人的一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凭什么对高管人员就得慎用强制措施?这不是搞特权吗?对高管要慎重,对平头百姓就可以随便吗?
笔者以为,这样的解读有失偏颇。
从报道来看,这是公安部针对当前金融危机提出的一项具体执法要求。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些企业的生存状况日渐脆弱,高管的去留动向很可能决定着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是生死存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安部的这一要求考虑的社会影响面更宽。但是,为什么这一要求会引来如此一致的不安?
首先,这可能缘于某些高管地位的特殊和敏感。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利益的驱使下,为招商引资而不惜给予高管种种额外照顾,比如,最高的工资待遇、最好的地皮、最优越的投资环境。一些官员还要时不时地陪他们吃饭、喝茶。甚至高管的子女高考都可以额外加个几十分。在公众看来,高管们在经济上的贡献已经转化为多方面的特权。而司法、执法机关对他们更是照顾有加。何必还要再大张旗鼓地要求对他们“慎用拘留逮捕”呢?
其次,这可能缘于一些平头百姓被无故拘留、误抓误捕的事情时有发生。比如,有网友积极参与某地暴雨灾情讨论,被指“有明显的唬人噱头,营造了暴雨过后的恐怖气氛”而被拘留;有老人因在火车上捡了28个空瓶子准备变卖而被拘留……每每如此,人们总会追问一句:换作是有权有势的人,执法者还会如此吗?
可见,人们对此事件高度一致的担心和解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缘于现实生活中那些曾经发生过或者亲身感受过的不公待遇。而这样的解读无疑是在提醒有关部门,在出台具体措施时,要解释清楚相关的背景、缘由,不要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同时,要理性认识以往工作中的某些疏忽可能积累起来的百姓不满,及时予以疏导,避免埋下隐患,引来更大的误解。(林琳) (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