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中叶,法国总统戴高乐曾怒斥:“美国用美元来擭取其他民族的土地和工厂。”尼克松政府的财政部长康纳利则傲慢地反唇相讥:“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时移势易,“美元独大”已经力不从心,如今群雄并起,人民币不应缺席。
“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政策措施的新闻中,这短短的一句话尤为引人关注,以致各大报章不约而同地以此为标题。
“金融海啸”惊涛拍岸,欧美百业萧条、消费萎缩,中国的外贸出口也随之急转直下。与周边地区试行货物贸易以人民币结算,无疑可减少出口企业的汇兑成本(香港工总会副主席刘展灏估计可减2%-3%的成本),有助于出口企业更有效地管理汇率风险,从而提高抗击“金融海啸”的能力。然而,这一“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其目标和效用并非仅囿于“保出口”;若与近期有关允许香港扩大发行人民币债券、与周边国家建立货币互换机制等“人民币新闻”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人民币“走出去”成为国际货币,正举重若轻地迈开稳健的一步。
由于战后美元“一币独大”,国际贸易主要依赖美元结算;各国为保持汇率稳定,都得积累起美元储备以平衡国际收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底美元外汇储备占比达63.9%),惟独美国例外———输出美元就能弥补逆差,甚至输出美元后再贬值,从而坐享“铸币税”。长此以往,美国生产与消费失衡,国民过度借贷,加上金融监管不严,信用过度膨胀,最终引发“金融海啸”。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出事,全球遭殃,改革呼声日渐强烈;虽然美元地位一时还难以动摇,但欧元、日元和英镑等正伺机而动,多元格局俨然初现轮廓。
中国因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不可能对国际货币的“重新洗牌”完全置之度外。人民币“走出去”,不仅有利于“保出口”,也有利于避免外汇储备因美元走软而缩水,更有利于稳定区域内的经济和金融,推动区域内贸易投资便利化。然而,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绝非易事,正如美林全球外汇战略研究团队的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的资本市场缺乏深度和广度、债券市场落后、资本项下也尚未完全开放、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没有完成,均显示人民币尚未做好国际化的前置准备。
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也许将改变人民币“走出去”的路线图:无需待内部条件成熟而一步到位。事实上,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早已成为“硬通货”,已基本具备条件成为区域性的国际货币。从货币的三大职能来看,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可先成为区域性的结算货币,待条件成熟时再实现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职能。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正改写全球的金融版图,这是国际货币体系数十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上世纪中叶,法国总统戴高乐曾怒斥:“美国用美元来擭取其他民族的土地和工厂。”尼克松政府的财政部长康纳利则傲慢地反唇相讥:“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时移势易,“美元独大”已经力不从心,如今群雄并起,人民币不应缺席。(伊歌) (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