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香港12月29日电 题:香港经济在金融海啸中“危”中见“机”
新华社记者 王敬中 苏晓
2008年,香港经济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上半年经济继续平稳增长,然而,下半年爆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使香港经济急转直下,香港股市大幅下挫,楼市步入“冰河期”,银行收紧信贷,企业缺乏资金周转,个别运作经年的企业出现倒闭,不断传出的减薪裁员消息则让市民消费信心受到打击。
统计显示,香港经济在上半年依然增长5.8%的情况下,第三季度按年实质增长骤然减慢至1.7%,创2003年非典肆虐以来的新低。香港失业率也由8-10月的3.5%上升到9-11月的3.8%。
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香港特区政府迅速作出了清醒的判断。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指出,这次金融海啸是全球金融危机,破坏的深度与广度远超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复原期也会较长,但今天香港的金融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已与1997年不一样。他呼吁全社会团结一心,以务实的态度完成既定工作,把金融海啸转“危”为“机”。
在特区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金融海啸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及时推出了在7个方面支持香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14项措施。此间舆论认为,有着祖国做强大后盾,香港凭借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深厚的财政实力,以及政府团队应对危机的经验,必定能克服困难,维持香港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特区政府积极应对金融海啸 金融海啸不但改变了全球金融环境,更直接打击到实体经济。香港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系,难免受到冲击。金融、出口贸易、旅游等行业首当其冲。在经济衰退的阴影之下,消费、投资信心都被削弱,实体经济又会反过来影响融资信心。
曾荫权表示,要跨越金融海啸的挑战,就应全方位检视香港的经济、产业及个人的实力和弱点,趁此时机舍短取长,努力提升香港的竞争力,才可在金融海啸中扬帆前进,不会被巨浪卷走。他强调,在这非常时期,最重要是“保命”、“保本”和“保工”,即必须稳金融、撑企业和保就业,以保持香港人现有的生活方式。
10月底,以曾荫权任主席的香港经济机遇委员会成立,委员会负责评估金融海啸对香港经济的影响,以及商讨应对方法。面对金融海啸,首要的工作是稳住金融系统。为此,特区政府采取了向市民作出百分之百存款保证等措施,确保了香港金融体系的稳定。
中小企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信贷危机和订单减少的双重打击下,香港的中小企业困难重重。特区政府一方面推出系列措施,包括融资保证、呼吁银行放宽信贷以及拨款帮助中小企业促销等,另一方面积极与内地相关部门沟通,协助中小企业摆脱困境。
12月8日,曾荫权提出大幅扩大较早前公布的特别信贷保证计划,提高特区政府总担保额至1000亿港元,放宽贷款用途的限制,并容许更多的企业申请。香港特区立法会12日通过了这一计划。在特别信贷保证计划下,特区政府会为贷款机构所批的贷款提供70%的信贷保证。每家企业可获得最高600万港元的贷款额,预期约有4万家公司可受惠于这一计划。
创造就业是特区政府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区政府已宣布,将通过加快大小基建工程、招聘公务员和开设临时职位,在明年提供超过6万个职位。特区政府还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带动本地零售、饮食及酒店等行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在保持与发展程度相称的生活水平和方式方面,曾荫权表示,虽然预期经济出现衰退,但特区政府不会压缩开支,特别对医疗、社会福利及教育的承担和支出,不会减少。
曾荫权指出,国家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证明,香港必须不断加强与内地融合,才能持续发展。他说,香港有一个强大和生机勃勃的内地生产基地和市场,可以带来庞大而源源不绝的经济机遇,同时,香港也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是一个双赢的安排。
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经济发展 12月中旬,曾荫权在北京述职期间,中央领导人充分肯定了香港特区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明显成效,并表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香港金融经济稳定,将继续全力支持香港特区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
在此期间,中央政府推出了7个方面支持香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14项措施,主要是,推动内地与香港加强金融合作,加快涉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粤港经济合作,帮助港资中小企业缓解经营困难,确保食品、水、电、天然气等安全稳定供应,增加内地居民赴港旅游试点,扩大内地服务业对香港开放等。
在香港和内地金融合作方面包括:允许符合资格的企业在香港以人民币进行贸易支付;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有需要时为香港提供资金支持等。在加快涉港基础建设方面:中央政府将协助港珠澳大桥主体尽快动工;推动香港深圳机场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以及皇岗及文锦渡边境口岸改造的工程项目。
在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方面:国务院已通过珠三角规划纲要,同意粤港澳三地深化合作,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都会圏,建设具规模、高科技、低污染的先进地区。在缓解港资中小企业困难方面,中央已推出的一系列支持内地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全部适用于港资中小企业。
在扩大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方面:非广东籍的深圳常住居民可以在深圳办理到香港“个人游”;符合一定条件的深圳户籍居民,可以办理一年多次往返香港旅游签注。此外,中央还正在研究增加“个人游”的内地城市数目。
香港经济“危”中有“机” 中央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措施得到了香港各界的高度评价。人们普遍认为,有关措施不仅为香港经济注入新的动力,极大地鼓舞香港人应对逆境的信心,而且有助于巩固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有利于内地、香港共同发展、互利双赢。
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戴道华指出,2003年香港之所以能迅速摆脱衰退并展开V型复苏,结束长达68个月的通缩,与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自2003年起至今,香港与内地在经济和金融方面的融合程度大大加强,在外围经济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有转机的情况下,内地经济能否保持较佳增长、香港特区政府的努力以及中央政府的支持,就成为香港经济能否度过危机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香港作为高度外向型国际金融城市,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仍大体稳定,金融体系健全无碍,未见有银行需要寻求政府注资。此外,港元持续强势,连续数星期触及联汇强方兑换保证,这是国际资本对香港投下的信任票。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依然保持对香港特区政府债券的Aa2评级。穆迪表示,这反映出香港拥有极高的经济承受力和很强的政府财政实力。此外,香港的银行体系整体上稳健,是全球最强大的银行体系之一。
穆迪副总裁赫斯指出,香港经济之所以有极高的承受力,是因为香港经济实力很强,人均收入处于非常高的水平,并在金融服务及国际贸易等多方面拥有竞争优势。此外,香港特区政府机构在管理、法治及透明度方面均处于很高的水平。他表示相信,香港的经济实力可抵御大部分的外来冲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香港金融体系运作稳健,并没出现重大的市场失序,是香港金融监管当局过去数年致力于建立更稳健的金融监管制度,以及先进的金融基建所取得的成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期,在全球大规模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响下,香港明年经济增长将降至约2%。中期而言,基本增长率可达5%左右,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香港与内地经济及金融融合的进程,以及如何处理好香港与内地互相依存的关系。
(责任编辑:王雪)